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综合资讯>正文

南京大屠杀中山东人韩湘琳:协助拉贝掩护抗战军人

A-A+2013年12月13日08:08大众网-大众日报评论

 上世纪30年代,拉贝与韩湘琳在小粉桥1号拉贝故居办公室前合影。右一为韩湘琳。 上世纪30年代,拉贝与韩湘琳在小粉桥1号拉贝故居办公室前合影。右一为韩湘琳。

  ■ 周末人物·南京大屠杀76周年纪念特稿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王新蕾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用罪恶的刺刀挑开了世界文明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一页。

  30多万手无寸铁的民众顷刻化为无辜冤魂,成千上万的妇女身遭无尽凌辱,肆无忌惮地抢劫、焚烧恣意蔓延,日军长达6周的恐怖暴行,让“六朝古都”南京变成了一座“死城”。

  遭遇这场劫难的并不只是南京同胞,根系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在这座喋血孤城中共历生死存亡。有这样一些山东人,他们不仅是南京大屠杀的见证者,还是忠实的记录者、英勇的施救者、无私的捐助者。

  在南京大屠杀76周年纪念日将临之际,本报记者历时两周,奔走于济南、南京、上海之间,搜寻珍贵的历史档案,倾听当事者及其后人对那段耻辱与苦难交织时空的记忆,复原山东人视角下的血色南京。

  轰炸——

  血雨腥风中的奔忙

  12月3日,记者抵达南京。雾霾笼罩下的南京,繁华依旧。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难辨端顶,“轻纱”朦胧,难掩玻光琉彩。然而,76年前的这一刻,这座城却在不时响起的防空警报中,经历着浩劫降临前的“阵痛”。

  “十二月三日,旧历十一月一日,至署,至苜蓿园。敌机两度来袭掷弹,陶使返汉。

  十二月四日,至署,高铭烈来。敌机来袭投弹,丹阳、溧水均失守,邮差通知各路交通有阻,发出信件存局无发出定期,寄来信件亦停送。

  十二月五日,星期,至署。早十时许,日机来掷弹。张云榭来。

  十二月六日,至署。日机来袭七次,张云榭辞西行,句容有失守讯。”这是1937年,时任德国驻中国大使陶德曼秘书的孙积诚,在《金陵日记》中极为简洁的记录。当时,德国大使陶德曼正为中日和谈奔走斡旋,使馆高级官员及重要文卷均临时迁往上海,南京仅留秘书一名,办公厅德籍人员二人,华籍人员一人,办理当地侨民有关事务,孙积诚便在留守南京之列。

  在孙积诚晚年亲述、侄子孙金铭整理的自传体回忆录《海洋一滴》里,记录了南京沦陷前夕的一幕:“日军未到之前,城内早一片混乱,所谓高等人物已经搬迁一空,一般市民亦各就力所能及,谋求自保,一部分外侨组织所谓国际委员会,划定山西路一带住宅区为难民区,收容逃难人民,许多凤去楼空的华贵住宅一时成为难民收容所。”

  此时,经由孙积诚引荐,成为西门子公司在华办事处经理约翰·拉贝秘书的山东老乡韩湘琳,刚被委任南京安全区/难民区国际委员会粮食委员会主任之职,在车辆短缺、炸弹横飞的困境下,肩负起为难民区购买、运输粮食的重任,为南京存储生命的火种。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以下简称拉贝纪念馆)调研组原负责人肖昭华老师介绍:“韩湘琳1906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淄县魏家庄,幼年是个放牛娃,曾就读于齐鲁大学经济系。大学二年级后,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辍学。22岁时与毕业于山东某大学家政系的邹翠珍结婚。1937年10月,日军开始对南京狂轰滥炸,德国大使馆敦促拉贝撤离南京。拉贝考虑再三,认为不能丢下西门子员工不管,决定留守,韩湘琳坚持相伴。西门子公司提前发放工资,以便员工疏散家属,韩夫人邹翠珍也决心带着两个儿子与韩湘琳生死与共。”肖昭华告诉记者,韩湘琳也是拉贝所居的小粉桥1号西门子难民收容所的所长,他率领其他员工四处采购材料建造防空洞,还特制了一面球场大的巨幅德国纳粹旗,撑在院子里,以警示日本飞机注意德日的同盟关系,这里不得轰炸。

  “韩(湘琳)先生决心与我同甘共苦。这也是我对他唯一的期望。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拉贝在日记里毫不吝啬对韩湘琳的赞赏,此外,另有90多处提及他。

  随着侵华日军一步步逼近,南京城内的气氛愈发紧张。12月8日,德国大使馆得知日军预计将于一两日内入城,恐有一时骚乱,遂安排使馆留守人员一起登上暂泊南京下关江面的客轮,拟候日军入城后,随即交涉返回城内办公地址。

  然而,血雨腥风下,江面又怎得安宁?

  12月11日下午3时许,移居黄浦轮的孙积诚,即遭到了来自两岸的炮袭。“船之附近落弹甚多,幸无命中者。急起锚开行仍追击不已。溯江而上四十余里,始出火线,晚间又开回原泊处,拖趸船同行。”

  12月12日午后,多架日机向江面上停泊的各轮船连续轰炸五六个小时,“以黄浦附近论,落弹已廿余枚,英舰开枪炮抵御,不无效果,美舰潘纳号被炸沉,美孚三轮起火”,船上的中国难民纷纷逃离,“哭喊沸腾,皇皇无路”,外侨则经协商登上了英国的炮舰。晚上,黄浦轮停靠在长江北岸,让老百姓下船自己寻找安全之地。孙积诚来到德国使馆的一艘小汽艇上。“夜一时许,日机又来,上岸入芦苇丛中暂避,淤泥没踝,可谓狼狈。机声远去,始返船。自午至夜,迄未得食。”

  饥寒交迫的孙积诚,自觉狼狈不堪,却无从得知,南京城内,他的同乡好友韩湘琳与数十万未能逃出城的难民正在遭受着怎样的危难。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