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1月27日晚,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协调从山东调运蔬菜供应武汉。山东省委、省政府立即安排潍坊市从寿光紧急调配优质蔬菜驰援武汉。1月28日凌晨,寿光菜农走进大棚采摘蔬菜;1月28日中午,首批350吨寿光蔬菜装车完毕,驰援武汉……据统计,武汉封城期间,寿光累计发往武汉各类蔬菜产品5721吨。北京市疫情出现反弹后,寿光根据首都市场需求全力以赴组织货源,截至6月底已累计向北京运送蔬菜8800余吨。
“这是国家、山东和潍坊市对寿光的信任,是对寿光蔬菜产业水平的肯定。”寿光市委书记赵绪春说。寿光是设施蔬菜的发源地和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自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探索出蔬菜产业的生产、销售、技术、会展和标准输出等改革经验,创造了业内公认的“寿光模式”,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国设施蔬菜之乡”: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约60万亩,年产量达450万吨,菜农亩均纯收入超3万元,每年接待为菜而来的客人超过200万人次。
站在潮头领舞的无限风光,没有让寿光停下前进的脚步。2018年以来,寿光再次推动设施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由“设施蔬菜之乡”向“设施蔬菜产业硅谷”迈进。据赵绪春介绍,寿光瞄准标准化、组织化、智慧化、品牌化、融合化“五化”方向,推动设施蔬菜产业由技术输出向标准模式输出、由家庭分散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由传统种植向科技引领、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由一产独秀向三产融合发展五个方面转化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已由单纯的种菜卖菜向种业研发、品牌打造、生态旅游、科技提升等多方面延伸,为提升“寿光模式”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紧抓标准化核心,加快由技术输出向标准模式输出转变,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2018年7月,农业农村部与山东省政府签署省部共建合作备忘录,共同在寿光建设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据中心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付乐启介绍,中心已经完成了蔬菜质量标准数据库建设,收集梳理相关标准2310条,先后编制了涉及37种蔬菜的日光温室建设、实用技术、产品安全等54项生产技术规范,启动了2项国家标准、12项行业标准和102项地方标准编制工作,日光温室番茄、黄瓜2项全产业链行业标准通过农业农村部专家评审。在中心推动下,由67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组成的国家蔬菜质量标准化创新联盟已于2019年7月成立。
标准是质量兴农的基石,是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寿光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和集散地,依托寿光建设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就是要搭建蔬菜标准体系研发、复合型标准化专业人才培育、各类标准推广应用示范、深化标准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提炼出一套成熟的标准化模式,在全国推广应用,整体提升蔬菜产业水平。”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林国华说。
为此,寿光按照“探索建立蔬菜生产的寿光标准,进而形成全国标准、世界标准”的要求,在全力抓好蔬菜标准集成的基础上,打造现代农业标准输出中心,先后在江西井冈山、瑞金,陕西安塞,四川北川,重庆开州等地建设了大型蔬菜基地,常年有8000多名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指导蔬菜生产,已向全国26个省份提供了蔬菜产业问题集成解决方案,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紧抓组织化龙头,加快由分散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提升生产水平和市场话语权
稻田镇崔西村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有约90%的村民种大棚蔬菜。以前,村民种,菜贩子收,价格都是随行就市。2014年6月,在崔西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自此崔西村村民种菜进入了新时代。
合作社统一供应种苗和农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打造品牌,很快就发挥了作用。2015年起,合作社不仅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村民的蔬菜,更把西红柿远销到了俄罗斯。“从那时候起,俺村西红柿收购价始终比市场价高出3到5毛钱。现在,合作社已购进7辆大型运输车辆,月供应俄罗斯西红柿维持在1000吨以上。”村党支部书记、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玉禄说。
发展设施蔬菜生产,投入大,技术水平要求高,收入也高。寿光农民从1989年开始建棚种菜,发展到今天,专业村户队伍稳定,多数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在此背景下,如何逐步实现蔬菜生产向专业化、合作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市委副书记李永光介绍,寿光在实践中走出了两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一方面,以专业合作社引领规范化经营。寿光大力推行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再以“联合社+合作社+社员”方式创办联合社,实行生产标准、技术服务、生资供应、产品销售、质量检测“五统一”管理。目前,果蔬类合作社达到2092个,带动8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另一方面,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抱团闯市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由农户按照企业指定标准进行种植,产品以“订单”形式向大中城市销售。已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3家,其中省级16家,国家级3家。
紧抓智慧化重点,加快由传统种植向科技引领转变,破解生产率不高等问题
“这是俺2019年底新建的大棚,一次就建了两个,每个都长260米,宽45米,总占地35亩多。”在洛城街道东斟灌村,31岁的年轻菜农李万庆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新大棚安装了物联网管理、水肥一体化、温湿度自动控制、轨道运输等新设备、新技术,现在手机是最主要的农具。”
李万庆原先在城里工作,为何毅然选择返乡种大棚?一是在外打工不如父母在家种大棚收入高;二是寿光近年来推动新型大棚建设,新大棚棚体高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高,劳动强度大幅降低;三是寿光农村条件大幅改善,蔬菜产业势头强劲,生活方便,收入有保障。“新建的两个大棚建棚投入在120万元左右,到现在生产了还不到一季,俺已经净挣了29万元。你看,回村当个‘棚二代’,这条路子走对了。”李万庆自豪地说。
如今,寿光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年轻人选择返乡成为“棚二代”,近年来,新建智能化大棚80万平方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曹建国说,一个新建大棚,就是一个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车间。寿光通过推广新大棚,在三个方面聚焦发力,大幅提升了设施蔬菜生产智慧化水平。
以高端设施装备提升生产率。寿光推广应用棚内水肥温湿药等物联网管控技术,扎实推进“云棚”研发应用,除蔬菜生长打头、果实采摘等少数环节外,已基本实现了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以科技研发抢占制高点。寿光推进蔬菜科技创新研发聚集中心建设,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40多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搭建农业领域省级以上平台7家。以监管手段智慧化提升农产品安全。寿光全面实行蔬菜质量安全全域网格化监管,对全市所有蔬菜大棚和市场经营主体全天候、无缝隙监管,建成了覆盖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全流程可追溯体系。
紧抓品牌化关键,加快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破解农民持续增收问题
前不久,寿光与拼多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寿光农业发展集团与多多大学签约,寿光的主要蔬菜标杆企业也陆续入驻拼多多平台并开设旗舰店。今后,双方将围绕推动“寿光蔬菜”区域产业带数字化升级和品牌化营销,在组织协调、技术研发、仓储配送、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领域深度合作,构建蔬菜产销大数据库,共建寿光蔬菜数字化上行机制。
这在曹建国看来,是寿光推动蔬菜产业品牌化发展的一项具体举措:“必须深刻把握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大势,把重点放在发展高品质蔬菜上,靠高品质实现优质优价,走品牌强农之路。对此,寿光抓住了源头保障、品质生产和高端营销三个关键。”
在源头保障方面,寿光自2011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资金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微生物肥料、秸秆还田、绿色防控等七大土壤改良模式,累计推广水肥一体化17.9万亩、土壤改良技术28万亩,蔬菜秸秆年处理量达100多万吨。在品质生产方面,寿光立足园区引领,规划了总占地2.3万亩的18个重点园区,市财政拿出9000多万元,在基础设施配套、绿色技术推广、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引导扶持,全面带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在高端营销方面,“寿光蔬菜”区域品牌已成功注册,并创建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在区域品牌带动下,培育了桂河芹菜、独根红韭菜、水果黄瓜、樱桃西红柿等单体品牌,全市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6个,“三品”认证农产品309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
紧抓融合化方向,加快由一产独秀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变,进一步放大产业富民效应
在寿光采访发现,来这里的外地人,十有八九是抱着这样一个目的:学建大棚、学种菜。“想种设施菜,就到寿光来”,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在位于洛城街道和稻田镇的蔬菜小镇、位于孙家集街道的三元朱村、位于文家街道的智慧农业装备产业园、位于文家街道的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等,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客人。来自枣庄市山亭区的家庭农场主袁权说:“自2013年回乡创办家庭农场以来,我每年都要到寿光来,把这里的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带回去。”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秀欣介绍,寿光推动设施蔬菜产业融合发展,不是由一个主体或一个园区主导的“区域小融合”,而是全市立足世界一流的设施蔬菜生产水平,推动接二连三实现的“产业大融合”。如今,寿光对外输出的不仅是蔬菜及相关加工品,还有种子种苗、建造方法、硬件设施、先进技术、管理模式、人才资源等;独具特色的“菜乡游”更为寿光带来了人流、消费和智慧,形成了“蔬菜兴带动百业旺”的发展局面。
在带动二产方面,除1300家蔬菜销售企业及合作社外,寿光还建成占地1000亩的中国(寿光)智慧农业装备产业园,是全国蔬菜大棚配套产品输出中心和生产加工基地,温室工程等大棚建造企业遍布全国,卷帘机、水肥一体化设备等生产型企业发展到180多家,农机配件、农资等生产销售企业发展到近3000家。在与“旅游+”“会展+”深度融合方面,除17个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到菜乡、学种菜”的主要目的地外,还先后打造了蔬菜博览园、弥河生态农业观光园、林海生态博览园等旅游景点,4A级生态农业景区发展到5家,连续成功举办了二十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举办了设施蔬菜国际品种展、全国蔬菜质量标准高峰论坛等。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