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场交通违法可以在全国任一地点接受处罚,抓拍告知时间由10日缩短至5日,对于因避让急救车辆等特殊情况产生违法的,可以在全国任一交管服务窗口申请撤销。近日,公安部发布了新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以下简称《程序规定》),自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的《程序规定》做了哪些修改?为车主、驾驶人提供了哪些便利?且听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为您一一道来。

  非现场违法可在全国任意地点接受处罚

  时至今日,随着交通工具的迭代升级以及机动车的普及,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活动半径越来越大,在生活、工作居住地之外发生交通违法行为成为常事。按照原有规定,交通违法只能在交通违法行为发生地或者机动车登记地处理非现场交通违法行为。这给部分经常变动常住地的驾驶人带来不小困扰。

  为回应群众关切,此次新修订的《程序规定》明确,机动车驾驶人对交通违法行为事实无异议的,除了可以在违法行为发生地处理之外,还可以选择在发生地以外的任意地方公安交管部门接受处理。处理地公安交管部门将代交通违法行为发生地公安交管部门履行调查交通违法行为事实、告知处罚内容和当事人的权利、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等程序,行政处罚按照发生地的处罚标准执行。

  也就是说,按照新程序,今后的非现场违法处理,可以就近选择全国任意地方的交警部门处理,不再局限于违法行为发生地或者机动车登记地,但处罚标准要按照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标准进行处罚。举例说明,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管理的实际情况不同,对于具体违法的处罚标准也不完全一致。比如,普通违法停车的处罚,在济南是罚款100元不记分,在广东广州就要罚款500元不记分。假设,济南驾驶人小李在广州违法停车被抓拍,按照新程序,小李可以在济南、也可以在广州、甚至是长沙、郑州、北京等全国任意城市的交管部门接受处罚,但处罚标准必须是按照广州的罚款500元不记分来实施。

  此外,此项措施在5月1日之后只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四省份试点,其他地方需要等到6月底才能正式生效。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允许异地处理的交通违法只限于非现场违法,交警现场执法不在此列。

  抓拍审核时限由10日缩短为5日

  科技越来越发达,监控探头密度越来越高,驾车出行被抓拍的几率也越来越大。怀疑自己被抓拍,多长时间能够查到违法?这是不少驾驶人曾有过的困惑。作为常年与交警联系的记者,记者本人也多次被同事、朋友问询,怀疑被抓拍多长时间查不到违法记录才算是安全的?

  对此,按照原有的处理程序规定,公安交管部门应当自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收集交通违法行为记录资料之日起的十日内审核录入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录入系统后三日内向社会提供查询。也就是说,按照这个规定,如果驾驶人在13天内仍未收到违法提醒,没有查到违法记录,那么就是未被抓拍,不用担心处罚。

  现在,新的《程序规定》把这个时间进行了精简,将公安交管部门的审核录入时限,由原来的10日减少到5日,这个再加上3天的告知时限。新规定生效后,如果驾驶人超过8日仍未接到违法通知,查不到违法记录,就是安全的,不会被处罚。

  此外,新《程序规定》还拓展了告知渠道,明确公安交管部门应当通过手机短信、移动互联网程序、邮寄等方式通知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增加了交通警察在执勤执法时发现机动车有交通违法行为逾期未处理的,当场告知当事人的规定。

  为保障法律文书能够得到依法、及时、规范、有效送达,《程序规定》在原有直接送达的基础上,增加了法律文书的邮寄送达、电子送达、公告送达等送达方式。

  避让急救车产生违法网上也能申请撤销

  车辆使用期间,难免会因为被人套牌、车辆被盗抢,或者是因为救助危难、紧急避险等特殊情况产生违法。对于这些特殊情况,原有的《处理程序》也规定机动车被盗抢期间、因救助危难或者紧急避险造成的交通违法行为的,公安交管部门应当消除非现场交通违法行为。但对消除交通违法行为需要提供哪些证明材料,没有明确要求。驾驶人到底应该向机动车登记地还是违法发生地交警申请也没有明确规定。

  此次修订的新《程序规定》对这两条均进行了明确。规定,当事人提供报案记录的,可以消除机动车被盗抢期间、机动车号牌被他人冒用期间发生的交通违法行为;当事人提供证明其正在救助危难或者紧急避险的证明材料,可以消除救助危难或者紧急避险期间发生的交通违法行为。

  针对实践中由于规定不明确,部分交通违法行为发生地与机动车登记地对当事人申请消除交通违法行为互相推诿问题,新规进一步改进完善受理流程,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全国任意地公安交管部门交通违法行为处理窗口提出申请,公安交管部门将通过内部流转程序将当事人申请转递至发生地公安交管部门核查并将处理结果通知申请人。

  此外,公安交管部门还将提供网上申请渠道,当事人可以登录“交管12123”手机APP在线直接向交通违法行为发生地公安交管部门提出消除申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