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的许伟伟是山东大学今年新引进的物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春雨 摄

  走在山东大学的校园,许伟伟很像一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

  1988年出生,31岁的许伟伟是山东大学今年6月份新引进的一名物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名从安徽芜湖一个小乡村走出来的博导说,从小到大,自己都不算聪明,也不是学霸,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已。“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想要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而已,并不特殊。”

  资本何在

  埋头科研硕果累累

  一个1988年出生的年轻人,何以成为山东大学的博导?

  许伟伟用科研成果,做了响亮的回答。

  2009年从南开大学本科毕业后,许伟伟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2014年博士毕业后,就职于麻省理工学院,外派到欧洲的核子中心工作,先后作为博士后、资深博士后、研究科学家,直到今年6月作为青年人才加入山东大学高等技术研究院。

  早在大二的时候,许伟伟就开始涉足粒子物理课题的研究,由此产生了浓厚兴趣。

  自2011年起,许伟伟一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实验室工作,负责电磁量能器的刻度、重建和粒子识别等离线软件的开发和维护。

  在宇宙的物理学研究中,许伟伟所研究的宇宙线正电子、电子和反质子等物理课题属于基础物理的研究。

  作为研究团队分析工作的核心人员和协调人,许伟伟在科研上已经硕果累累:基于1060亿个宇宙线数据样本,完成了宇宙线正电子和电子的数据的分析工作;研究结果揭示了宇宙线正电子和电子具有完全不同起源,发现了宇宙线正电子比例的超出……在这些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物理名词背后,是许伟伟作为一名青年科学家杰出的科研贡献。

  在海外工作生活5年后,怀抱报国之心的许伟伟学成归国。

  “回国其实是必然的。各个方面的原因都有,一方面国内的科研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作为中国科学家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到国际的重大科研项目之中;另一方面是出于家庭和孩子成长的考虑,想让孩子能够回国接受教育。”许伟伟说,山大在宇宙物理的基础研究方面有扎实的基础,之前也有项目上的接触和合作,所以来到了山大。

  许伟伟说,选择山大,一方面是科研考虑,还有一方面,是感动于山东和山大的情谊,“从我入职到目前工作已经整5个月了。山大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帮我解决了专家公寓、太太的工作还有两个孩子的入园问题,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心无旁骛地把工作做好。”

  许伟伟在美国参观奋进号航天飞机。受访者供图 

  自称“不聪明”

  语文成绩一直“吊车尾”

  对于起点低的学子来说,人生从一开始,就是“困难”模式。

  出生于安徽芜湖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和很多家境贫寒的普通农村孩子一样,没有好的学习环境,没有懂教育的父母,没有课外辅导的机会,甚至是读初中后,才正式碰触英语。

  许伟伟所读的农村小学,校舍简陋,师资极差,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孩子年龄和成绩都参差不齐,上课得过且过,下了课疯跑疯玩。对于懵懂无知的孩子来说,与其说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不如说命运和梦想都是很遥远的终点,跟学习无法挂钩。

  “到现在我英语口语都不好,即便在欧洲生活了5年,发音还是不好。”许伟伟拿起办公桌上一摞全英文的物理材料,上面满是极为难懂的宇宙物理论文,“我比较擅长专业的英语名词,翻译和写论文都没问题,但是日常口语关现在都没过。”

  如果说人生有起跑线,那许伟伟是从小学四年级才开始起跑。

  “四年级的时候,学校里来了一个大学生老师,带来了新的视野和知识,当时我们从来没见过大学生,也不懂什么叫上大学,一下子就被这个大学生老师迷住了。”许伟伟说,从这个老师开始,自己才喜欢上学习,成绩从班里中游前进到班里的上游。

  即便是成绩提升,许伟伟在班里也不是出类拔萃的聪明孩子。

  “我不是很聪明的小孩,也从来没考过第一,甚至没有考过满分。我这三十多年唯一的一次满分,是在考驾照的时候科目一考了满分。”许伟伟笑着说,自己的“不聪明”还表现在偏科上,理科好,文科差。特别喜欢物理、数学,语文成绩却一直“吊车尾”,甚至在读大学之前,自己连普通话都不会说。

  “也跟我们当时封闭的学习环境有关。农村小学没有好的师资,很多都是靠自学。对我来说,数学学习比较简单,只要师傅领进门,自己学就可以了。但是语文和英语,是需要练的,我没有这个机会。”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和成长之路,许伟伟表示一切都很平淡,并无多少辛苦。谈到没有多少文化的父母,他充满感恩,“我父亲不懂教育,但是他很重视我的学习,也不会干涉我。”谈到自己一路从低起点开始的跋涉,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觉得很难,“我只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很幸运,我从小到大,都遇到了良师益友。”

  家庭工作两不误

  已是儿女双全

  都说有梦想什么时候都不会晚。但是对于很多起点低的孩子来说,梦想本身就是一个虚幻而奢侈的名词。

  懵懵懂懂,完全凭着兴趣学习的许伟伟迎来了高考,这也是他改变人生的一次机会。对于他来说,高考不难,难的是填报志愿。琳琅满目的大学名字对于他是陌生的,填报到哪里,能不能被录取,一半凭实力,一半凭运气。

  “不可能有人指导填报,就是自己想。当时我拿着填报指南,翻到了南开大学,看了看往年的录取分数,觉得这个分我能上,就报了。”回想自己的选择,许伟伟觉得有点好笑,“我当时连南开大学在哪儿都不知道。”

  “我当时填了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等几个志愿。因为我不清楚也不了解其他的志愿,就觉得这几门课我能学好。”许伟伟说。就在南开大学,许伟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物理学研究之路,也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爱人。两人从校服走到婚纱,如今已经育有一女一子,成就了美满的家庭。

  “我没有什么爱好,一天大概12个小时在学习和工作,剩下的时间就是陪陪孩子,做做家务。”许伟伟说,对于他来说,工作和家庭已经占据了他的全部。在办公室里,除了一副没有开封的乒乓球拍之外,没有任何的私人物品。

  即便现在已经作为教授走遍了五湖四海,许伟伟说,最开心的出游时光,还是高中毕业后几个同学一起“畅游芜湖县城”。

  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到山大的博导,许伟伟说,自己觉得最难的地方是坚持上学。

  “很多同学上完初中就辍学了,对我来说,能够一直上学,是一件小概率的事情,太难,太幸运。”许伟伟说,“也是我人生最正确的选择。”

  记者手记>>

  许伟伟可以复制吗

  采访许伟伟,是一件很难的事。他很随和,很阳光,有着大男孩的帅气和科学工作者的严谨,但是他不爱说话。

  对于记者而言,碰到“撬不开”的采访对象,是一件很头疼的事。许伟伟说,他不知道说什么,因为他不觉得自己特殊,也不觉得自己作为“31岁的博导”很成功,甚至他从来不觉得从芜湖一个小村庄走到山大博导有多难。

  对于许伟伟来说,他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平凡的路、普通的路,因为他一直不变的事情,就是“做好自己”。

  许伟伟可以复制吗?对于许伟伟来说,如果非要为他今天的成绩找到“秘诀”,那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做学生,好好学习;做工作,认真工作。很多人一直以为差距是“没有天赋”造成的,但其实很多人缺的只是一点点认真,一点点细节,一点点勤奋,一点点坚持。更多的时候,不是天赋不够,而是还没到拼天赋的时候就放弃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