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级,青岛传奇

  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海水沿着胶东半岛的礁石勾勒出参差不齐的历史印记,人们在这天海一色的地界开天辟地、刀耕火种,生生淬炼出一座青岛城。这座城里有汹涌起落的海景,层峦叠翠的山色,还有四时变幻的街道。但一路探问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闲暇时最流行的消遣项目是什么?小哥儿小嫚儿大姨大爷们会告诉你,他们喜欢囿于一张桌子前,忘记山川湖海,暂停白昼黑夜,专心打牌。

  够级,青岛土著代代传承、时时勤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抵御麻将、手把一、炸金花、斗地主以及各类网游的精神侵袭,成为这座城的文化堡垒与时代精神代表。

  据考证,够级打法上世纪60年代初发源于青岛沧口地区,80年代开始普遍流行于山东地区,目前已流传到全国各地,并由中国留学生带出国门、走向世界。在青岛这旮沓,每逢重大活动,如青岛啤酒节,都会举办一些群众性够级比赛活动,参加者多达万人。在青岛的大马路胡同,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电闪雷鸣,只要远远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那肯定就是够级场子。

  老沧口是青岛市的原始工业区,从青岛解放一直到60年代末那会儿,整个青岛只有两个广场,一个是汇泉广场,一个是沧口广场。每每举办群众集会,基本都要在沧口广场设立一个分会场。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初,沧口广场可以称得上是青岛业余生活的风向标,尽管青岛其他地方也有一些大众娱乐设施,但比起沧口广场来都略逊一筹。

  沧口广场周边驻扎着好多家工厂,当时工厂大多是三班倒工作制,这一带又是人口密集的居民区,没有别的娱乐休闲场所,人们就来沧口广场打扑克或下象棋。象棋一般人玩不会,扑克倒是简单易学,因此打扑克就发展为沧口广场最普及的娱乐活动。

  青岛比较普及的扑克打法有两种,一种是打百分,一种是争上游。打百分是一种固定的四人游戏,对门两个人结成联邦,四个人分成两派,轮流捡分互不干涉,不吵不闹不温不火。争上游不限参与人数,但一般都是五六个人,强调的是个人胜利,头科和二科可以吃贡,大落科和小落科进贡。争上游使用的扑克牌从一副到四副不等,开始各打各的,每个人都拼了命抢头科和二科,后来慢慢形成了联邦打法,谁和谁关系好就结成一帮,几个人分成两帮,不分人数不分位置,随便坐哪儿都成。

  人们都爱到广场扎堆打扑克,六七个人分成两帮,经常还会加入更多的人,场面难免会乱糟糟的,但撵走谁好像都不太合适。于是,机智的人们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人数固定为六人一组,依然分成两帮,还是不分位置随便坐。后来,又改进为三个一伙的人依次坐着,另外一伙的三个人也依次坐着。

  打着打着,人们感觉这样的座次并不好,联邦之间难免会互相看牌作弊。于是,间隔式打法诞生了,两伙人交叉坐,每隔一个是联邦,但打法与争上游差不多。后来,又改进为打对门的玩法,规定六个9,五个10,四个J,三个Q,两个K,两个A,一个2,大王和小王是够级牌。打着打着,人们又感觉规定的够级牌好像有点多,干脆去掉六个9,从五个10开始为够级牌。一旦够级,只有对门两个人之间可以互打,别人不能参与,除非哪个人要捎牌走人。这种打法很快就风靡起来,打够级的雏形基本上也形成了。

  传说中,够级界有一本神秘的够级大纲。打够级的似乎人人都知道个一招半式,并常常在出招的时候口念“经文”,如挡三不挡四、八九挡是银、小虎挂四不出也恣等等,以示自己招数渊源出自名门正派。但在真正的高手那里,这些口诀都是当障眼法用的,只有刚初学者才拿这些东西当真经。看过几本秘籍的人都知道无招胜有招的道理,只有自己的招数才是真正好用的。你看小说里那些大侠,武功练到了最高的境界,不都是随手自创招数嘛,路子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循,这才是够级的最高境界!

  打够级也讲究起手无悔大丈夫、落地开花。真正的够级爱好者,并不在乎积分的高低,也不在乎吃贡的多寡,甚至不在乎结局的胜负输赢,而在乎参与的全过程,在乎够级过程中每一手牌的称心如意,在乎每一局点烧闷落的酣畅淋漓。

  够级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联邦的团结,因此够级中有高手不争科的说法。够级高手能够准确把握每一局中个人所处的位置,为了整体利益而放弃正科。因此,够级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的团队协作意识。

  青岛银

  有吃着烧烤衰老的

  有哈着啤酒衰老的

  也有洗着海澡衰老的

  但最幸福的是

  打着够级一起衰老的

  我们的一生有好牌,也有坏牌

  兜兜转转,起起落落

  请珍惜和自己胜负同担的

  那个坐着马扎儿

  一边哈着啤酒一边嗑着蛤蜊的队友

  我们没有多少够级牌

  但是好队友

  应该还是会遇到的~

  (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故事、青岛每日通、李沧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