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王承凤老人正在家门口扒玉米。

  济南市章丘区黄河镇王家圈村,是一个紧靠黄河的村庄,村里的农田大都在黄河滩区。许多村民在黄河岸边种植花生,当地人俗称“长果”,用黄河水浇灌土地。由于从黄土高坡冲积沉淀下来的土壤里富含氮磷钾,生长出来的花生,颗粒饱满,营养丰富。村民们常年食用自产的无公害花生油,在安静的小村里乐享生活,高龄长寿老人格外多。总人口只有937人的王家圈村,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5人,最高龄的99岁,马上就到100岁了。80到89岁的老人有28人,70到79岁的老人有66人,不愧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在村里的街头走,不经意间就能遇到一位高龄老人。

  年过八旬的老夫妻自己种菜养鸡

  趁着国庆假期,记者驱车沿黄河大堤来到位于大堤内侧的王家圈村。现在,村里的花生早已过了收获季,街头晾晒的都是金黄色的玉米。停下车子,记者刚要找人打听情况,瞥见路边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太太,正在望着家门外菜地里的一群草鸡觅食。“大娘您今年多大年纪?”“我今年84岁了!”一问才知,这位老太太名叫李凤英,和85岁的老伴王其栋独自生活在路边的两间平房里,没有和儿女们同住。这时,一脸喜庆的王其栋老人恰巧从外面遛弯回来,热情地把记者引到家里。他们家的小院和房屋比较小,但很干净整洁,屋内挂满了慰问退役军人的张贴画。王其栋老人介绍说,他是1953年参军入伍的老兵,当年在福州军区服役,4年半后退役回家。现在,他每月有1300元退役军人补贴,再加上二人的老年补贴,每月1700元,足够他们老两口花的了。问起他们二老健康长寿的原因,王其栋老人笑呵呵地说:“我们自己种点菜,养点鸡,还种了4分地的花生,常年都是吃自家的花生油,环境好,这可能是原因吧。”

  93岁老太太耳聪目明独自生活

  告别二位老人,在曾任王家圈村委会主任的黄河阻泳志愿者王和新指引下,记者接着往村里走,去探访93岁的张思英老人。

  快到张思英老人家门时,又偶遇一位正坐在晾晒玉米的路上收拾玉米的老太太,黄橙橙的玉米把老人的脸庞映衬得红光满面。看其熟练自如的动作和容光焕发的状态,感觉只有六七十岁的年纪。不料想,一打听,这位名叫王承凤的老人竟然已经82岁了。“我平时饭量不小,身体没毛病,有空帮儿女干点活呗!”性格爽朗的王承凤老人一边干活,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你们来啦,快屋里坐下!”刚走到张思英老人家门口,93岁的老人闻声从院子里迎了出来。张思英老人是一人独居,没有和孩子们住在一起,自家院子里也有一小块菜地。“我谁也不让他们(儿女)管,自己过自由!”腿脚利索、耳不聋、眼不花的张思英老人头脑也很清楚。

  张思英老人生有五儿四女,全家马上要五世同堂,加起来有60多口人,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大部分儿孙在外地生活,只有大儿子和四儿子在村里生活,但老人还是愿意一人生活,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记者忍不住夸老人身体好,性格开朗的张思英老人说:“我在村里从没有跟人拌过嘴,红过脸。儿孙们也都很孝顺,他们从外面回村里来,都到我这里来住,陪我说话。”说话时,老人眉宇间露出欣慰满意的神态。说起自己的长寿秘诀,张思英老人说,她也是吃自己种的菜,和自家地里的“长果”榨的油,地里啥药也不用。

  99岁的老太太还能帮家里摘花生

  王家圈村最高龄的老人是今年99岁的曲玉芬老太太。老人现在只是腿脚有点不利索,走路要拄着拐,别的毛病基本没有,有空时还能在家里扒玉米、摘花生,干些简单的农活。全家四世同堂,也是村里多年的和睦家庭。

  记者走到曲玉芬家门口时,她64岁的儿子王善明和65岁的儿媳李云秀正在干活,用铁锨往车上装运土杂肥。“这是花生的秸秆粉碎后沤的肥料,绿色无污染,属于秸秆还田再利用。”王善明说,他在家开了一个油坊,村里的花生下来后,他就加工花生油出售。不仅他们家,除了不种花生的,全村八成村民都常年吃本村的花生油。

  “我们村的地都在黄河边上,是从黄土高坡冲积下来形成的土壤,富含氮磷钾,所以我们村的花生油油质好,健康长寿老人格外多!”王善明颇为自豪地说。

  他的话马上得到了验证。记者刚走出王善明的家门口,一位头戴草帽、推着自行车的老太太正好从门口路过,在她的自行车后座上还别着一把铁锨。“别给我照相啦,我不上相,我这是下地干活去!”面对记者的询问,这位名叫杨云香的70岁老人回答十分风趣,还羞涩拉下自己的草帽遮掩自己的面貌,一边说一边笑哈哈地推着车子往村外走去……

  “我们村处于黄河下游章丘境内的黄河滩区,土地肥沃,是一片难得的净土,再加上用黄河水浇灌,我们这里的各种小杂粮不敢说是最好,但完全是放心农产品。”王和新笑着告诉记者,花生在当地叫“长果”,老百姓种“长果”吃“长果”,食用“长果”榨的油,这或许就是这里健康高寿老人多的原因吧。随便在街头走走,就能遇到几个正在干活的健康老人。

  (生活日报记者 郭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