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编者按

  为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在7月15日世界青年技能日到来之际,我省组织开展第二届山东省青年技能形象大使推荐评选活动。结合候选人的所获荣誉、社会贡献、取得经济效益等因素,经过网络票选及专家综合评定,最终推选出5名青年技能形象大使。其中,职工组2人,为李涛、管亮;教师组1人,为孟庆站;学生组2人,为王祥力、张富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小蒙

  1989年出生的李涛,从小生长在黄河边,对母亲河有着深深地眷恋。2012年,他成为德州黄河河务局齐河局潘庄管理段一名河道修防工,栉风沐雨不怕吃苦、数年如一日的坚守,他终于成长为一名响当当的黄河守护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获得,让他在肯定中更加懂得坚持的力量。

  第四代黄河守护人

  7月13日一早,李涛又像往常一样,在黄河堤坝上来回巡查。“现在是雨季进入了汛期,一天要仔细巡查两次才能放心。”清扫堤顶路面、修整坍塌备防石垛、填垫水沟浪窝、查看水位……9.5公里长的堤防,巡查一趟下来要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李涛身上的衣服往往被汗打得透湿。

  最累最辛苦的还要属修剪堤防草皮。在烈日炙烤下,李涛要全副武装背着20公斤的割草机,快速摆动挥汗如雨。甩出的草屑,打在他身上跟针扎一样疼,扫到的碎石就像小子弹,打得身上伤痕累累。被汗水浸湿的工作服上,时间久了像盔甲一样坚硬。

  在每年两个多月的打草季里,李涛每天早上七点多一直忙碌到傍晚,一天将近九个小时与汗水、灰尘、机器轰隆声为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手上磨出了老茧,皮肤晒得黝黑,他却从来没有想过退缩。

  2012年,刚退伍的李涛被分配到离齐河县城60公里远、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潘庄养护队工作,成为一名整日面对风吹日晒、露天工作的黄河守护人。“从我老爷爷开始算起,我已经是第四代黄河人了。”李涛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治黄接力棒,俯下身子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兢兢业业、不舍昼夜。

  一次在巡查河堤时,李涛发现成垛地堆放于险工坝岸、用于防汛抢险的重要物资备防石,由于长时间的风化雨水侵袭等,经常出现坍塌和倒垛。李涛便和备防石较上了劲,巡查、搬石、整理、码平,一个月下来,人不仅黑了,还整整瘦了一圈。

  在创新中攀登高峰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李涛一直将这句话放在心中鞭策自己,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在同事的眼中,李涛是一个没事喜欢拿着书看、常缠着老同志请教问题的小伙子,他善于钻研的执着劲儿,让不少人刮目相看。

  在干中学、学中干,李涛不放过任何一点零碎时间,《河道修防工》不知被他细细研读学习了多少遍,终于熟练掌握河道修防标准等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治黄业务知识和河道修防技能,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2016年,李涛在山东黄河河道修防工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取得了竞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被授予“山东黄河技术能手”称号。在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暨第五届全国水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河道修防工决赛中,李涛凭着出色的实操表现,从46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李涛一直坚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多年从事工程维修养护和工程管理的经历,使他清晰地看到河道修防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坝坡坡度较陡、高差较大,对维修养护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以往都是用绳索固定在施工人员身上,效率低、安全性差。李涛和同事们在工作之余,创新设计了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型防护装置,几经调试改进后推广应用,获得施工人员一致好评。

  近年来,李涛还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完成了“便携式开坑辅助装置的研制与应用”、“堤顶道路小型标线喷涂装置”、“雷诺石笼护坡在根石加固中的应用”、“多功能折叠式子堤在黄河抢险中的应用”等项目成果研制,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大大节约了工程维修养护资金。项目分别获黄河水利委员会“三新”认定,以及山东黄河科技火花奖“一等奖”、“二等奖”。

  2018年,李涛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相信这位执着敬业的年轻人,还会凭着这股子踏实劲儿,迎来更多的成功与荣誉,成为母亲河畔优秀的“河道卫士”“治河工匠”之一。

  在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暨第五届全国水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河道修防工决赛中,李涛进行水准仪竞赛。

  (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