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厕所,都要比农村的卧室干净。”

  大约二十年前,这是我对乡村与城市生活环境落差最深的记忆。其实谈到城市的繁华,包括吃喝玩乐并不见得比乡村有更多乐趣,而且到了而立之年,乡村的生活反而更令人向往。

  不过,考虑到乡村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农村厕所环境,这种“归园田居梦”总要打个折扣。

  不知道何种原因,二十多年来的农居改建,无论正房盖得如何接近城市,农厕还是“一块木板两块砖,三尺栅栏围四边”,繁华与简陋,这种民居的建筑“特色”,在城乡仍能看到。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农厕正悄然发生变化,“厕所革命”是农村迈向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农民生活理念的变革。读懂厕改,也就读懂了乡村。

△ 读懂厕改,也就读懂了乡村△ 读懂厕改,也就读懂了乡村

  传统——“精贵”的粪

  简陋农厕,反映的是农村人“简朴”的生产理念。

  肥料是农业生产重要原料之一,相比化工企业生产的工业化肥,人畜粪料是最天然的有机肥,本着“省钱”的原则,乡村会把人畜粪料积攒到一定量时,在耕种前施到自家土地里。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储备粪料,发酵肥料”成为旱厕在乡村普遍存在的主因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农民除了买化肥之外,还会去购买养殖场(养鸡场、养猪场等)产生的畜牧粪料,可想而知在旱厕里的粪料,不但不是废弃物,还是“钱”,考虑乡村的经济收入,能省就省点。

  记得在2014年,由陈宝国、冯远征主演的电视剧《老农民》中,牛大胆带领小生产团队去城里掏大粪,看到大粪坑像看到了“宝贝”,剧中还上演了牛大胆团队与赵有田团队“抢粪”的一幕。剧中的二爷爷看到大粪,更是用手拿着说:“给馒头都不换,精贵着呢”。

  “精贵”的粪,对农民而言,一点都不夸张,在生产技术有限的条件下,农民常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收集粪料,时间是最好的“发酵器”,攒上几年的大粪就是上等的肥料。

△ 电视剧《老农民》剧照△ 电视剧《老农民》剧照

  言至于此,或许就能理解乡村旱厕存在的意义。旱厕,完全可以纳入传统农耕生产工具之一。另外,在一些山东农村地区,民居中的旱厕还承担一部分养家畜的任务,比如养猪。

  虽然听上去无法想象,但却实实在在存在,这种养殖方式,既减少投入成本,有又方便粪料的收集,而一头猪或者几头猪,可能是一个乡村家庭摆脱贫困、提升生活质量主要收入。

  因此,我们在审视乡村的旱厕时,并不单纯的将其视为“如厕之地”,还要看到旱厕在传统农耕生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由此也不难理解在推进“厕所革命”时存在的阻力、困难。

  到20世纪90年代,山东乡村的旱厕仍承担如厕、储备肥料、养殖牲畜的“职能”。乡村旱厕的简陋并非仅仅是农人对如厕的不重视,而是这种“简陋”对他们而言可能更实用。

  每到春节,农人会在旱厕的门上贴上“六畜兴旺”的春联、过门钱,对旱厕的“在乎”可见一斑,无论后来旱厕如何改造,“六畜兴旺”的传统农耕理念一直保留下来。从这个角度看,“旱厕”可以看成传统农耕生产与文化的物质载体,这是农人对旱厕形式“不在乎”的原因之一。

△ “旱厕”是传统农耕生产与文化的物质载体△ “旱厕”是传统农耕生产与文化的物质载体

  渐起——乡村“城市风”

  农人对如厕问题真的“不在乎”吗?

  答案是否定的。农人在生活上固然有不卫生的习惯,然而却不能否认他们对高质量生活的美好向往。在这里的“高质量生活”是城市般的市民生活:冬暖夏凉、悠然自得、卫生健康……

  到21世纪初期,浓郁的城镇生活之风渐渐进入乡村,大中型商超下沉县市、乡镇,极大地拉近了城市现代生活与乡村的联系,琳琅满目的商品开阔与满足了乡村人对城市现代生活的视野与幻想,“逛超市”成了乡村人提升生活质量的必选项,渐渐成为乡村生活的新风尚。

  每临近春节,县市、乡镇的大中型商超常常“人满为患”,把一年积攒的收入,用来添置新家电、购买时尚衣服、丰富的食材……除此之外,相比乡村露天的集市,寒风嗖嗖,商超的空调暖风,卫生健康的如厕环境,现代化的设施,令乡村人欣然前往。

△ 城市如厕的“尴尬”加速乡村生活理念的改变△ 城市如厕的“尴尬”加速乡村生活理念的改变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乡村人在大型超市如厕时,面对大型商超的如厕环境,看到形状各异,外加英文版男女标识,常常要询问再三,无所适从(在这并无贬低之意)。如此“尴尬”加速了乡村人生活理念的改变,而这种“城市风”由他们带回农村,在生活中开始模仿、改变。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民居生活环境的改变。其实在90年代,在山东发展较快,或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乡村,这种变化早已开始。比如,在翻盖新房时,会在正房中设置冲水卫生厕所,或在偏房设置单独厕所时,不再考虑养殖牲畜、储备粪料的功能,而是按照城市的标准,直接建造冲水式卫生厕所、或卫生旱厕,“厕所”正恢复它的本质职能,可谓名正言顺了。

  在“城市风”影响下,山东乡村的厕改开始“萌动”,这种乡村新风尚会“传染”,“左邻右舍都厕改了,我们家也改吧”,这或许也是乡村人的可爱之处。我们发现,改变农人的生活习惯,经济收入是基础,理念的改变同样重要,其实“厕改”本质上改的是乡村生活理念。

△ 2008年山东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数据来源: 山东省统计局△ 2008年山东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数据来源: 山东省统计局

  据2008年4月山东省统计局发布的《山东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省2109.0万个住户,使用水冲式厕所的74.8万户,仅占3.6 %;使用旱厕的896.9万户,占42.7%;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1129.4万户,占53.7%。

△ 2018年山东省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2018年山东省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据2018年2月山东省统计局发布的《山东省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省1962.9万农户,使用冲水式卫生厕所542.9万户,占27.7%;使用卫生旱厕的323.8万户,占16.5%,这两项达到卫生厕所标准占全省的44.2%。而使用水冲式非卫生厕所的42.9万户,占2.2%;使用普通旱厕的1049.9万户,占53.5%;无厕所的3.4万户,占0.2%。

  从这组数据对比能看到山东乡村“厕改”十年间的变化,虽然使用普通旱厕、无厕所占比仍然较高,但无可否认乡村“卫生健康”如厕理念的深刻变革,也能看到乡村“厕改”任务的艰巨。

  革命——孜孜以求的“厕改”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像近5年如此重视乡村厕所问题。2015年11月,山东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府财政补贴每户900元,到2018年底,完成约647.3万农户的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

  2016年5月,山东省质监局联合省住建厅向社会发布《一体式三格化粪池》和《一体式双瓮漏斗化粪池》两项地方标准,6月1日起正式实施,同时发布施工标准与使用管理标准。

  根据这份标准,未来山东乡村“厕所革命”会使用四大模式:在城镇污水管网覆盖到的村庄和农村新型社区,推广使用水冲式厕所;在一般农村地区,推广使用三格化粪池式、双瓮漏斗式厕所改造;在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村庄,全面采用水冲式厕所;在山区或缺水地区的村庄,推广使用粪尿分集式厕所等,这“四个模式”基本贴合山东乡村厕改的实际。

△ “四个模式”贴合山东乡村厕改的实际△ “四个模式”贴合山东乡村厕改的实际

  出钱出标准的“厕所革命”,从全国看,山东可谓独树一帜,而这背后恰恰是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孜孜以求。“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是乡村生态振兴必然绕不过去的一环,这不仅关乎山东乡村村民的卫生健康,更关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成败。

  2018年5月,山东省发布《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其中“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纳入规划:

  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通过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拓展观光采摘和休闲体验功能,打造一批相对集中、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园区。推进各类主题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文旅小镇、农业生态(活态)博物馆等建设,发展齐鲁文旅农业。

△ 厕改,让山东乡村“回得去,留得住”△ 厕改,让山东乡村“回得去,留得住”

  显然,实现山东乡村的“旅游+”“生态+”,乡村厕所是最基础的生活设施。置身于各种农村公园、田园综合体、文旅小镇中,拥有高密度、现代化、管理规范的厕所环境,会显著提升市民的旅游体验,更能增强市民对乡村生态旅游粘性。

  另外,建设卫生健康的乡村厕所,让山东乡村“回得去,留得住”,留住“乡愁”才不是一句空话。上海姑娘去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连夜“逃回”上海,决定分手的一幕,在山东或不再上演。而山东的年轻小伙,迎娶城市的姑娘回乡,在如厕问题上也不再那么尴尬。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的老家在山东乡村,那里有现代化厕所”,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中有会底气,那里有“归园田居”、那里有绿水青山有美食,那里还有质朴与乡愁……

  文/拾冷 设计/刘蒙蒙

  编辑/王晨 校对/胖虎、青稞

  图片/综合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