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原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建队十周年,在崂山区港东训练基地进行了一场搜索与营救生命的实战演练。当日中国社会救援崂山论坛举行,14省19市的24支社会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共同探讨中国社会救援力量在新时期的发展。成立十年来,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在国内外执行搜救任务450余次,拯救近千人,广受赞誉。

分秒必争,直升机上演空中救援分秒必争,直升机上演空中救援

  冬日的崂山银装素裹,辽阔的黄海风平浪静。12月16日,风景秀丽的崂山风景名胜区仰口游览区空域救援直升机低空盘旋,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中心港东训练基地正进行实战演练。

  上午八点三十分,演练正式开始,模拟场景为某地发生7.0级地震。“侦查组马上进入搜索现场!”青岛红十字搜救队接到地震灾情通报后,随着一声号令,立即组织队员进行灾情信息研判,并携带多种救援技术装备赶赴灾区。倒塌的残垣断壁当中有民众被埋压,现场专业救援人员忙碌有序的开展建筑物坍塌救援技术、山岳绳索救援技术、院前医疗急救技术实施救援。

  幸存的人们也主动帮忙在废墟上寻找并救助被埋压人员,就在所有人员紧张寻找时,有现场居民告诉救援队员,在一处废墟下埋压有幸存者,但无法确定位置和深度,请求帮助。救援队员迅速携带侦搜设备进行搜索现场,并设立工作区、休息区、进入通道以及紧急撤离通道,安排安全员戒护。接着接援队员携带音频探测仪进入现场并展开搜索,经过反复努力并经过辅助视频探测仪搜索确认,发现一名幸存者被埋压于废墟,被困人员头部挫裂伤、小腿疑似骨折,但意识清醒。

  由于现场比较复杂,救援队决定采取破拆、顶撑作业的方式接近被困人员并进行营救。记者看到,救援队员携带了液压凿岩镐进行破拆,此装备也是救援队曾在鲁甸地震时进行破拆使用的装备,能够快速的把废墟构建打开,建立生命通道。借着救援队员携带顶撑气球进入现场进行顶撑、支护作业,使用顶撑气球,可以快速的把阻挡营救通道的废墟构件顶起,支护后创建生命通道。使用的这套气球,可以顶撑起大约5吨重量的废墟构件。

  当救援队员打通通道接触到被困人员的时候,发现他所处空间上方是一块楼板且有一定活动空间。经过与地面救援队员沟通并进行勘查评估,决定向上打通通道进行营救。地面队员迅速在预定出口上方架起绳索系统,为转运伤员做好准备,医行紧急处置小组也做好了现场处置的准备。最终通道打道,救援队员迅速将伤员固定好,地面队员通过架设的绳索横渡系统将固定至担架的伤员转运至安全位置。担架到达安全位置后,等候的医疗处置队员迅速为伤员进行全身检查、头部包扎、固定小腿,飞旋在上空的Aw139直升机也成功将伤员接走以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10年救援450余次,上山下海都在行

  此次演练紧张而有序,救援现场有序的人员管理,合理的技术衔接,顺畅的指挥协调,无不呈现救援队伍的专业水准。这样紧张的救援现场,青岛红十字搜救队的队员们已经经历了千次。

  青岛红十字搜救队成立于2008年,历经十年不断壮大,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拥有164名专业队员、800多名志愿者的庞大队伍,成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无论是山地搜救还是海上救援,处处都闪现着他们的身影。十年间,他们用专业、迅速的专业搜救能力守护着崂山旅游安全,不仅如此,团队先后参与了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2年北京暴雨、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2013年黄岛输油管道爆炸、2015年尼泊尔地震、2016年厄瓜多尔地震等多次重大救援。

  为更加安全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团队今年在拮据的运行费用中又筹集近20万元派送队内骨干学习国家应急救援员、救援潜水技能、建筑物坍塌救援技术、国际搜救教练联盟EMT-1、岸际救生员以及山岳绳索救援技术,大大提高团队自身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伴随团队能力建设的提升,在处置应急突发事件时也显得游刃有余,“6.13”渔船失事,台风季海域搜救,北川救援技术比赛,以及多发的山难事故均得到有效处置。

  “成立十年来,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在国内外执行搜救任务450余次、拯救生命近千人,他们的专业水准已经赢得国内外同行和社会公众的高度赞誉。”青岛红十字搜救队队长李延照介绍,仅2018年1月至11月底,团队共计完成879场次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各类救援80次,救助市民95人,应急响应13次,救助市民17人。队内自训67场,各类演练23场,三进活动47场。救护培训7场,第一响应人陪训77场,救护员师资陪训3次,对外技术培训6场。保障活动18场,山地巡标拉练5次,对外高阶技术培训7场。调研活动7场,自然课堂30场,仰口浴场戒护100天次,其他活动134场。一次又一次的志愿服务,他们为迷途中的民众点亮一盏盏生命的灯火,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为奔波忙碌在城市各处的人们送去更为专业的自救互救技能。志愿服务,为致力于应急救援的各地志愿者赠授更为有效的救援技术。

  中国红十字救援队伍近600支,队员约2万

  演练结束,在青岛红十字搜救队训练基地会议室,来自国内知名基金会代表、国内14省19市24支社会组织应急救援队伍齐聚一堂,黄海之滨问道崂山。来自国家减灾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青岛市应急办、青岛市红十字会、崂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等各部门嘉宾及专家学者莅临现场,就中国社会救援力量在新时期的发展进行交流发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热情持续高涨,逐渐发展成长为救灾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救援力量充分发挥组织灵活和服务多样的优势,参与国内外救援工作,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调联动、共同应对的救灾工作格局,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队伍水平层次不齐,救援管理无序,协调不畅等问题。“此次论坛开展的目的便是希望社会救援力量之间进一步交流经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起到积极作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李庆华介绍,为开展救援、救灾的相关工作,目前,中国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备灾仓储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全国各级红十字会已建成备灾中心(仓库)703个,建设、主管的红十字救援队伍近600支,队员约2万人,涵盖搜救、医疗、供水、大众卫生、赈济、水上救援、心理救援等七大类,其中参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国家级队伍24支,在历次国内、国际重特大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台雪超 通讯员 曲咪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