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是青岛消费市场翻天覆地的40年。山东省青岛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反映消费品市场发展水平与规模的统计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0.0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541亿元,增长了451.7倍。

  数字背后,是青岛日臻完善的商品市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脱颖而出,消费结构升级提速,引领商品消费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活跃景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改革开放为青岛消费品市场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消费总量持续扩大,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总体呈现出供给充裕状态,各类商品品种丰富,数量充足,商品短缺和凭证供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据市统计局报告,青岛消费品市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1979年到1984年是探索培育期。青岛商品市场逐步打破城乡封锁,注重发展集市贸易和个体经营,放开小商品价格,对主要农副产品实行价格双轨制。这一阶段,“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主导消费品市场。198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13亿元,比1979年翻了一番,占全省、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2.2%和0.7%。

  1985年到1992年是调控理顺期。“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等家电耐用消费品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与居住有关的家用电器类开始占据青岛消费品市场主导地位。截至1992年底,从城市住户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量来看,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每百户拥有量分别为72.5台、83.0台、81.0台,分别比1984年多42.5台、81台、73台。199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8.84亿元,比1985年增长近三倍,占全省、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3.6%和0.8%。

  1993年到2002年是全方位壮大期。伴随国有商业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比重下降,个体经济比重上升;商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95%左右的商品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利群商厦、佳世客、家乐福等一批规模较大、流通面广、知名度高的大型商业企业相继开业和运营。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7.44亿元,比1993年翻了两番,占全省、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3.7%和1.2%。

  2003年到2010年是高速发展期。商品价格不再是决定市场的关键,商品品质、服务因素对商品市场影响力增大。“家用汽车、电脑、住房”等新的消费热点逐步显现。全市城市住户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由 2003年的0.3辆提高到2010年的20.3辆,家用电脑的城市住户每百户家庭拥有量也由2002年的40.8台增长到2010年的86.0台。2006年,青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历史性地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全国第13个零售额过“千亿”元的城市。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61.13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三倍,占全省、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3.4%和1.2%。

  2011年到2017年是繁荣稳定期。“十二五”以来,在各项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等政策引领下,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模迅速扩大,不断迈上“千亿”新台阶,2017年达到4541.0亿元,比 2011年增加2238.63亿元,增长97.2%,占全省、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3.5%和1.2%,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点评: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商品种类不丰富,市场发育不健全,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主要靠投资和生产,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投资、消费、出口”已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十年来,全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按现价计算,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6.1%,2017年提升到41.1%,提高了15.0个百分点;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6%,高于全市GDP增幅3.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改变了经济发展对投资和出口过度依赖的局面。消费需求规模扩大在引导生产、增加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愈加明显,已成为“三驾马车”中驱动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消费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 “稳定器”和“压舱石”。

  流通领域多元发展

  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离不开市场主体数量的大幅增长。1983年,青岛商业、餐饮服务业个数仅为5.39万个,从业人员共计15.28万人。截至2017年底,全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网点(包括个体)已达69.9万个。

  商业网点迅猛增长的同时,流通领域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2017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中,私营、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达1290个、占69.3%,从业人员5.8万人、占50.5%,实现销售额2845.1亿元、占42.0%,实现零售额522.51亿元、占36.7%。各种股份公司竞相发展,所占比重大幅提升。2017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中,股份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共计553家、占29.7%,从业人员5.6万人、占48.5%,实现销售额3907.9亿元、占45.9%,实现零售额891.7亿元、占62.6%。与此同时,国有和集体企业所占比重大幅下降。2017年末,全市限额以上的国有集体批零贸易法人企业仅有14家、占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总数的0.8%,从业人员不到一千人,实现销售额14.5亿元、占0.2%,实现零售额9.7亿元、占0.7%。

  点评:改革开放前,青岛商业、饮食业和全国、全省一样,经济成分单一,经营主体主要是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改革开放以后,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纷纷进入商贸流通领域,并逐步成为流通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商贸流通体制完成了彻底改革,一个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业态”的社会消费品流通体制初步形成并逐渐完善。

  商贸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生产与使用、生产与消费,是一个与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商贸流通业所创增加值快速增长,流通产业化程度大大提高,流通业的规模、结构、档次均发生质的转变。2017年全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共实现增加值1563.4亿元,同比增长11.4%,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坚力量,其发展速度加快,将对生产、生活和经济结构调整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商贸流通业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

  消费增长动力转换

  近年来,随着消费品质的提高,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多行业、多业态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成为青岛的对外名片。截至2017年末,全市正常营业的大型商业综合体12家,营业面积73.4万平方米,吸纳从业人员1.8万人,实现营业额61.6亿元,同比增长35.4%,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24.8个百分点。全年总客流量达到13096万人次,成为青岛消费市场发展的新引擎。

  电子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网络零售等新业态不断涌现。2017年末,青岛开展网络零售业务的限额以上法人企业达到182家,全年通过互联网实现零售额277.4亿元,比2014年有限额以上法人单位网络零售统计增加228.2亿元,增长5.6倍,实现了快速发展。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凭票购买生活必需品,到用现金、信用卡支付,到如今的扫码、刷脸等无现金支付,在购物方式不断颠覆的同时,消费支付方式的巨大变化让百姓生活更加便利。

  传统零售业态在冲击中优化调整。近年来,青岛发挥积聚效应,培育出了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生活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协调发展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2017年,青岛年成交额超过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60家,其中综合市场12家,专业市场48家,共实现成交额1305.5亿元。

  点评:改革开放40年来,青岛消费品市场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彻底消除了建国初期市场混乱不堪、商品极度匮乏的情形;计划经济条件下,流通渠道单一,供应短缺、运行僵滞的市场景象不复存在;紧跟供给侧改革步伐,青岛消费品市场迈向一个崭新的市场格局,在繁荣市场经济、促进商品生产与消费,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新业态、商业新模式加快发展,为消费品市场注入了新动能。电商零售企业、城市商业综合体经营规模迅速扩张,因广受消费者的青睐,聚拢人气又带动消费,成熟度越来越高,成为推动市场繁荣的重要力量。传统零售业受到新业态、新模式的冲击,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实施调整转型,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在保持持续发展基础上,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消费结构升级提速

  据抽样调查,青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7年为47176元,是1978年的140.0倍,年均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9364元,是1978年的132.6倍,年均增长13.4%。居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的消费方式逐步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

  据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类值统计显示,2017年,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分别为145.6亿元和154.5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59.8%和71.7%;2017年,与居住相关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244.7亿元,比2010年增长5.5倍,年均增长27.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五金电料类零售额分别为11.7亿元和7.3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2.9倍和3.8倍,年均分别增长16.1%和21.2%;2017年,金银珠宝类零售额29.7亿元,比2010年增长2.0倍,年均增长10.5%;2017年,与人们出行相关的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分别为388.5亿元和183.5亿元,两项合计占比高达38.7%,继续稳居首位。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消费环境大幅改善,城乡消费市场趋旺的同时,城乡之间消费品零售市场的增幅也不断缩小。2017年,青岛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786.1亿元,乡村市场共实现零售额754.9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695倍和106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8.3%和12.7%。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热点由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住宿餐饮市场活跃。2017年,全市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74.0亿元,是2010年的2.4倍,年均增长13.4%,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星级宾馆、饭店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星级住宿企业67家,是1998年的2.3倍。

  点评:改革开放40年,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消费品市场的商品品种、数量、质量档次明显提高,消费升级换代速度加快,消费者在购物消费方面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消费升级形成了“衣食——耐用消费品——住宅、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不断演化的路径,从低技术含量的简单消费品到较高技术含量的高科技消费品。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住宿餐饮业结构的优化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加之商务、社交等活动增加,住宿餐饮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消费品市场持续发展的亮点。“过年过节”等假日经济更是激发了居民外出住宿就餐的热情,加上全市旅游业、会展业等服务消费的增长,带动了住宿餐饮业的较快发展。适应个性化消费需求、价格相对实惠、消费比较便捷的大众化住宿餐饮开始逐渐升温,成为拉动住宿和餐饮业的主力。(杨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