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两个,三个;三个,两个,一个。两个小碗不停地变化顺序,三只小球像施了魔法一样,随着老艺人的叫喝声,小球在众人面前消失。”每周五、周六的晚上,64岁的老艺人邹建华总会准时出现在德曲茶社,将一个个精彩的古彩戏法带给观众。一块白布,两个小瓷碗,三个小塑料球,几个简单的道具,邹建华已经把玩了近50年。

  童年与古彩戏法结缘

  提起和古彩戏法结缘,邹建华打开了话匣子。邹建华是老德州人,1954年出生。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走街串巷练杂耍、撂地摊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邹建华七八岁的时候,只要街头有来撂地摊的,邹建华总要围着看上半天。每次看到一个老艺人拿着三个球在两个瓷碗中变来变去,邹建华总是很好奇。回到家他缠着妈妈问,为什么总猜不中那三个小球在哪只碗里。多年后,当邹建华成名了,他也知道那三个球和两个碗的“把戏”有一个比较好听的名字:“三仙归洞”。

  上世纪70年代初,邹建华曾和中国杂技团的何亚英老师学习魔术。后又经过何老师推荐,拜北派魔术师穆文庆(艺名“大天一”)的第三代传人牟衍铭为师,从而系统地学习民间戏法和西洋魔术。经过三年的学习,邹建华的技能得到显著提高。

  邹建华还曾和中国曲艺八大怪之一的大金牙(焦金池)的儿子焦秀岩(也称小金牙)一块摆摊、献艺。焦秀岩主要表演气功,而邹建华表演古彩戏法。这一时期,邹建华经常和本市的一些老艺人巡回演出。比如,德州市著名的相声演员骆宝山和魏玉臣。魏东生的相声,周萌田的三弦,赵玉祥的京东大鼓,高东梅的河南坠子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邹建华和这批德州知名的老艺人,长期活跃在工厂、农村、机关和学校。

痴迷戏法丢掉铁饭碗痴迷戏法丢掉铁饭碗

  邹建华回忆,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像他这样的老艺人基本上都是骑着自行车去城乡演出。有时候甚至到几十里外的农村去演出,回到家里都深夜一两点钟了。有一年冬天特别冷,邹建华骑自行车去河北故城的一个农村表演戏法“空碗取水”,路上骑自行车四五十分钟。邹建华提前准备好了道具,到了农村表演时,原本变的是水,没想到变出一坨冰。在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邹建华愣了十多秒。“那时候白天在企业上班,晚上下班外出演出。”邹建华说,当时32岁的他已经有了15年工龄,最终他还是因为演出而离开工作的单位。多年以后,邹建华说:“我从来没后悔过,一个人一辈子做了最喜欢的工作。”那次,他受河北石家庄一家演出公司的邀请,到当地演出。最初在单位请了一周假,但是由于这家演出公司有两个主要演员家中有事,邹建华“救急”了一个月。他回到原单位,由于违反了单位的规章制度而被辞退。

打算收徒弟传承绝学打算收徒弟传承绝学

  自那时起,邹建华干脆专职表演戏法,辗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各乡村,每年外出演出的时间超过300天,甚至后来家里老人去世都没赶上。2006年,51岁的邹建华结束了在外面漂泊三十余年的摆摊生活。

  在家里住了几个月,源于对戏法的痴迷,邹建华在家里坐不住了。走上街头,走上广场,免费给市民表演。通常情况下,在炎热的夏季,从晚上8点左右,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半,邹建华几乎天天不落。在邹建华看来,那不足一平方米的地方,就是他体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小到硬币、塑料球,大到玻璃杯,甚至一根绳子,都能成为他表演的道具。

  2016年1月1日,由德州市曲艺家协会发动社会力量组织筹建的“德曲茶社”启用,邹建华等一批民间的老艺人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每周五、周六都会给市民带来精彩的节目。正如“德曲茶社”的负责人刘永涛所说,在推广曲艺艺术的同时,给德州观众提供一个零距离欣赏原汁原味曲艺艺术的平台。

  多年来,邹建华一直有个心愿,他希望能收个徒弟,将自己的一身绝学传承下去,不至于这项中国的传统技巧失传。

  ■相关链接

  “三仙归洞”是中国传统戏法,用一根筷子、两个碗、三个球便可实现三球之间的变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郑乃春摄影刘振兴

  来源:德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