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深秋,天气转凉,每天只有中午时分的阳光最为温暖。每当这个时候,省城南部某大型新建小区的小广场,总会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在家憋了一上午的小朋友终于有机会出门肆意地跑闹玩耍,就连躺在婴儿车里的小宝宝似乎也懂得外面的空气也比家里欢畅。

  打眼望去,这些在广场上撒欢的孩子身后,鲜有年轻父母的身影,绝大多数都是孩子的奶奶或姥姥。歌词里唱着,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然而,当孙辈接连出生,很多老年人那原本节奏缓慢的生活,就没那么从容了。为了子女和孙辈,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有的从外地双双来济,有的需要和老伴长期分居,也有很多济南本地的老人,退休后重新到儿女家“上岗”……

退休十年带了四个娃退休十年带了四个娃

  “现在天冷了,怕冻着孩子,也只有天好的时候能出来这一小会儿。”今年68岁的信广兰推着婴儿车里快5个月大的孙儿,慢悠悠地踱着步子。接到报喜电话说儿媳妇怀上二宝的那天,也有这样明亮的阳光。

  去年秋天,信广兰正在商河老家,和几个老姐妹晒着日头聊家常,孙儿晓瑞的电话突然打了过来,“奶奶,奶奶,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晓瑞兴高采烈地说,妈妈怀孕了。

  晓瑞是信广兰的长孙,8年前,晓瑞出生后,信广兰就来到济南市区帮忙带晓瑞。一年多后,大儿媳有了孩子,她又过去帮忙带娃,直到孩子上了幼儿园。而晓瑞的这个电话,意味着信广兰要再次加入带娃大军的行列。眨眼间,5个月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在儿女家帮忙带娃。

  “我退休十年,看了四个孩子了!都说生二胎要么有钱,要么有人,我们不帮忙不中啊!”李玉梅操着一口河南口音,在老人们聊天时各种各样的方言大杂烩中,还是比较明显。

  李玉梅工作的厂子效益不好,所以在50岁那年就早早退了休。本来找了家厂子打零工贴补家用,结果没几个月,儿媳就怀孕了。小两口平时都上班,她白天就在儿子家帮忙看孩子,直到小孙女上了学。这样每天到儿子家“上班”的生活,维持了6年。

  女儿研究生毕业后,和女婿落户济南,两个外地人能扎下根来本就不易,生孩子时就没舍得花钱请月嫂。女儿生了老大后,她和亲家母两个人轮流带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丈夫查出肝癌,她才回了河南老家。结果,女儿家老大还不满三岁,老二就出生了。

  六七十岁的老人身体常吃不消

  大宝三岁多,二宝刚一岁,由于两个孩子年龄差距太小,李玉梅每天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鸡飞狗跳”。

  每天早上6点,李玉梅就起床了,稍微收拾一下家里便开始忙着做饭。一家人起床吃饭,女儿上班时顺便送大宝去幼儿园,她就要在家喂二宝吃饭。由于二宝正是学走路的年纪,所以照看起来费心又费力。“现在看着什么都好奇,一会儿要摸插座,一会儿要爬茶几,必须时刻紧盯着,就怕自己一不留神让孩子磕着碰着。”

  中午时,李玉梅会推着二宝出门晒一会儿太阳,顺便买个烧饼,回家简单凑合一顿饭。直到下午两点钟,二宝开始睡午觉,这是李玉梅每天唯一能感觉轻松的时刻。可是,这样的时刻维持不会太久,下午大宝一放学,家里就会哪儿哪儿都是玩具,两个孩子“乱腾得不像话”。

  一整天下来,李玉梅早就筋疲力尽,总是早早上床休息。“之前带老大家俩孩子从没觉得这么累,人不服老不行啊,这年纪大了,身体就是不如以前了!”她说,她有时候甚至想,早知道是这样,就不让女儿生老二了。

  跟李玉梅比,信广兰带娃的生活要轻松一些。“老二很好带,吃饱了、喝足了,就自己躺着玩。”信广兰告诉记者,由于老大已经上小学了,周一到周五中午吃小饭桌不回家,她的任务就相对简单一些。每天早上起床给一家人做好早饭,晚饭儿子儿媳回家后再一起张罗。

  可即便这样,她这一天也会感觉累得慌。“十几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了,这些日子有点肿,坐久了就起不大来。”她摸摸左膝,果然比右腿粗一些。她说,之前也吃了不少药,布洛芬、强的松等药物已经不起作用了,一般过两三个月,就去注射一种药性更强的药物来缓解疼痛。

  都说孩子的大运动发育是“七坐八爬”,信广兰也担心,再过段时间,二宝要学着爬、学着走路,本来腿脚就不太好的自己,是否还能应付得来,“希望孩子能够等等我。”

  记者了解到,如今生二孩的主力军主要集中在75后、80后,他们的父母很多都已年过花甲,有些甚至已经70多岁了。于是,力不从心,成为很多老人谈及带二宝心得时常用的词。

  因带娃半路夫妻散了伙

  这段时间,信广兰经常会接到老伴的电话,问她什么时候能回家。此前,她也曾想过,让老伴一起来济南帮忙带孙子,可老伴实在不习惯城里的生活,电梯不会用,因为不习惯用马桶,早上起床还要下楼步行几百米去找公厕,她也就放弃了这个念头。有时,城里这个小家的热闹,让信广兰愈发惦念独自守着一个院子的老伴,“晚上吃完饭,只能看看电视,连个抬杠拌嘴的人都没有,老头子该多憋得慌!”

  如今,李玉梅没有这个烦恼,因为她没有老伴了。其实,丈夫病逝后,也曾有人给她介绍过一个老伴。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两人感觉还不错,就请了两家亲戚喝喜酒,算是走到了一起。结果,女儿去年生老二时,恰好赶上秋收时节,李玉梅跑来济南照顾女儿月子,没能帮对方干活。也许是这个举动让对方失望了,等她伺候完女儿月子回到老家,对方便和她提出了分手。

  虽有不满,但李玉梅也接受了。“女儿让我以后跟她生活,反正我也老了,跟着她比跟着儿媳妇自在。”于是,本来并没打算帮女儿带老二的她,就在济南长住了下来。

  与外地来济的信广兰和李玉梅相比,家在济南的王建国夫妇虽然彼此陪伴,却也一样没了自己的生活。

  老两口退休前都是教师,退休后,两人有空到广场上跳跳舞、溜溜弯,不出门时约上朋友搓搓麻将,赶上合适的机会就报团出去旅旅游,日子过得好不惬意。女儿家老大出生后,起初是孩子的奶奶帮忙带,可婆媳间小摩擦不断,在女儿的要求下,他俩就正式“上岗”了。

  前年,外孙开始上小学,老两口终于松了口气,恢复到了刚退休时的生活。结果,生育政策调整后,女儿女婿决定再生一个。尽管他们百般不情愿,还是不愿意女儿受委屈,只能又来带孩子。只是,这次女儿搬到了如今的小区,而老两口住在十多公里外的洪家楼附近。由于女儿家住房面积有限,老两口只能起早贪黑,每天坐公交车穿越半个济南城。

  毕竟年纪大了,奔波太辛苦,不久前,老两口用大半生的积蓄,在女儿家所在的小区买了一套房。“有首老歌唱着说‘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就像我们,年轻时候忙工作没时间,不能享受生活,等退休了以为可以享清福了,结果被孩子拴住了。现在又买了房,我们是既没时间也没钱啦……”

  出人出钱出力也有不愉快

  为了孩子,老人和儿女长期住在一起,因为育儿观念、生活习惯的不同,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每天带孩子晒太阳的时间,也是这些带娃老人相互吐槽家长里短的好机会。

  “那天我给孙女蒸了鸡蛋羹,用勺子放了一点盐,结果被孩子她妈看到了,尝了一口说太咸,直接倒进了垃圾桶。盐都不给吃,那饭有滋味吗?”老家潍坊的韩秀芬,因为这一碗蛋羹,生了好几天闷气。

  韩秀芬今年65岁,因为儿媳生了二宝来帮忙。儿子小家的日常菜钱她自己出,每俩月回老家一次还会捎钱给儿媳花。可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她,生活习惯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儿媳多有不同,即使出人出钱又出力,性格直爽的儿媳还经常数落她的不是。

  尤其是育儿方面,儿媳告诉她,要给娃穿尿不湿不能穿开裆裤、六个月前不要给孩子喂水、第一口辅食要吃米粉而不是米汤、喂饭要坐在餐椅上千万不能追着喂……“本来孩子就贪玩不愿吃饭,哄着她玩的时候趁她不注意塞一口,她也会吃,不然就得饿着了……”韩秀芬很委屈,之前她靠祖辈的那些言传身教带大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如今放到孙女身上,却经常被儿媳指责“不科学”。

  “婆媳本来素不相识,因为缘分进了一家门,多多相互理解就好了!”在婆媳问题上,信广兰看得很通透,“咱就是来看孩子的,只要他们好,咱的任务就完成了。”

  其实,不只是生活习惯本就不同的婆媳会有矛盾,在照顾孩子的问题上,王建国也常和女儿发生分歧。大宝想出去找小朋友玩,王建国不放心,总想跟着一起去,可女儿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就学着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孩子闹脾气,他总想拿点零食去哄,女儿却阻止他说他纵容孩子……

  不过,在王建国看来,这些育儿观念的差异都可以克服,毕竟都是为了孩子好。他更揪心的是听见女儿女婿吵架,“这唯一的女儿就是我和她妈的心头肉,有时听见女婿对女儿说话声调高了,我们也会心疼半天,但是作为老人,我们也不能每次都跳出来维护女儿……”

  然而,纵有太多的疲惫、委屈和郁闷,这些老人都在带娃路上坚持着。“现在孙女除了爸爸妈妈,唯一会喊的就是奶奶,有时候感觉她和我比和妈妈都亲!”说到一天天长大的孙女,韩秀芬终于露出了笑容,听到孙女奶声奶气的那声“奶奶”,她就感觉一切都值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生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