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济宁11月2日讯(记者 戴威 林溪)

  伴随着刻刀刺入木头的声音,不一会儿,一个小葫芦就在王会兴老人的手里诞生了。

  除了手上这个小葫芦,他最擅长的还是制作擀面杖。在济宁金乡县的马集镇大集上,86岁的王会兴老人面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擀面杖,大的卖10块钱,小的只卖5块钱。

  这些擀面杖根据大小、形状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用途。有烙饼用的,有擀面条用的,还有做点心用的……虽然看起来不太起眼,但这些可都是真材实料。

  王会兴老人的这些木制品是用枣木、梨木、还有香椿木等纯果木做材料,手工制作而成。识货的顾客遇到王会兴的东西,就好像捡到宝贝一样。对于经常做家务的主妇们来说,这种纯实木做的擀面杖更为耐用,而且它还有一个最独特的地方——这种擀面杖不落苍蝇!尤其以香椿木做成的擀面杖最为明显。

  时光里打磨出的老手艺

  首先把大木头劈成小方块,然后再用刻刀一点一点削成光滑的圆柱形擀面杖。一张楦床、一把拉弓、一把刻刀,短短十分钟,一根擀面杖就做成了。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却凝聚着王会兴老人一辈子的心血。

  今年已经86岁的王会兴家住金乡县王丕镇三官庙村,7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他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木工活,13岁时就学会了制作各种擀面杖。随着技术的成熟,爱好手工制作的他又研究出了很多新的木制品。篦子、梳子等常用物件都能通过他的巧手做出来。

  王会兴家里摆放着一台电动楦床,这对他来说,仅仅适用于木制品的初步制作。即便擀面杖已经通过机器完成,但是王会兴还是要手工再打磨一下。“手工活儿拉弓走得慢,机器则速度太快容易打颤”,所以在王会兴这里,还是慢工出细活。

  慢慢拉弓、细细打磨,这样做出来的擀面杖才让王会兴觉得能拿得出手。正是因为爱好这行,王会兴一干就是70多年,木头上的年轮见证着他日渐成熟的手艺,手上的老茧似乎是王会兴颁给自己的一枚勋章。

  老手艺的尴尬境地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手工活已经逐渐被机器取代。民族手工刺绣被电脑绘制排挤,手工刻章被电脑刻章代替,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王会兴老人的这门手艺也不例外,似乎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俺庄里做这个活的就这几个人,比我好的活没有,这几个县里没人做,跟我的活比不了。咱这个县的和外县的人都觉得我做得好,我的活还是扎实。”说起自己的手艺,王会兴颇为自豪。然而自豪过后,他的脸上却闪过一丝惆怅,“那时候多,以前光俺这个庄就十几家子学这个手艺的,外边也有,干着干着都没了,又不挣钱。”

  王会兴用的楦床是父亲留给他的,年龄比他还大,就是这样一张老旧的楦床,他一直用到现在。王会兴的这门手艺祖上已经传了七辈,那时候,老一辈们走村串巷卖这门手艺还能养家糊口,但是现在,仅仅靠这门手艺已经难以维持生计,又加上学手工活有苦又累,年轻一辈很少有人愿意接下去。

  王志伟是王会兴老人的小儿子,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这门手艺,但是迫于生活压力,他只能把这门手艺作为自己的副业。“我再接过来基本上就没有了,到这辈,我要是不接过来就失传了,基本上就是面临这样的问题。”王志伟说。

  编后:随着现代科技的腾飞,这些在历史长河中保存下来的民间老手艺正在被边缘化,它们正伴随着一代代老人的逝去逐渐销声匿迹。如何拯救濒临失传的民间老手艺,传承那些独特美丽的绝活儿,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留住,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杨凡、韩薇、宁佳]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