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和扶志结合

  要收入更要有信心

  在物质脱贫方面,山东的扶贫工作走在了前面,然而精神脱贫也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一位鲁西南扶贫干部坦言,个别贫困户不愿意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是因为国家有相应的扶持政策。“个别贫困户的观念不改变,就难以真正实现脱贫。”这位扶贫干部说,“摘穷帽”同时只有“解穷气”,才能彻底“挖穷根”。

  “在推进扶贫攻坚中,我们一直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自己干出来的。”王云鹏表示,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泰安把帮扶政策和群众参与情况相挂钩,让一大批贫困户在思想认识上,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在菏泽鄄城县彭楼镇的一家加工车间里,刘秋红把没有知觉的左腿架在一边,开始给太阳帽剪线头,她说:“以前从来没有工厂接收我,现在这么一看,我也是能赚钱的。”

  孙爱军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我去过很多次扶贫车间,不少六七十岁的老人也在那里工作,见过最大的一位已经87岁。以往这些人甚至从没机会挣到现金。”他说,很多贫困户在扶贫工作中通过自食其力,增加了收入,也增强了生活自尊和信心。通过产业扶贫,外出打工人员归来,大量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得到解决,家庭邻里关系和睦了,乡风文明得到了改善,“扶贫车间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

  林峰海说,扶贫要与扶志结合起来,要把老区人民长久以来的艰苦奋斗、不甘落后的精神调动起来,将“沂蒙精神”与扶贫结合好,贫困户奋发图强、竭尽全力脱贫的精神在脱贫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孝善扶贫”是济宁通过弘扬儒家文化摸索出的特色扶贫路子。汶上县通过聘请留守妇女作为护理员,上门照料贫困老年人。曲阜创新实施脱贫攻坚“送助养”行动,采取上级政策支持、乡镇财政支持、村集体自筹相结合,利用闲置村集体院落,新改建村级互助养老院,实现互助养老。在临沂,全市农村普遍成立了孝老理事会,村集体按子女缴纳孝心款的10%-20%给予补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特派记者 廖雯颖陈玮)

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关注微信号sina_shandong,在这里,看见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