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题:三大指向勾勒深化供给侧改革“路线图”

  新华社记者安蓓、张辛欣、陈炜伟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并勾勒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线图”。记者5日就此采访了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和相关专家学者。

  五大任务明确目标新指向

  刚刚过去的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破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在巩固成果基础上,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努力取得更大成效。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提出新的目标指向——

  扎实有效去产能,今年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同时去产能范围扩至煤电行业,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

  因城施策去库存,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

  积极稳妥去杠杆,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强化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财务杠杆约束。

  多措并举降成本,扩大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的范围,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全年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

  精准加力补短板,针对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突出问题,结合实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加大补短板力度。

  五大重点任务,样样关系到存量调整,刀刀动的是既得利益。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入推进,难度无疑更大,面临的形势也更为复杂。

  “比如去产能,去年下半年以来煤钢价格上升,企业效益好转,去产能意愿下降,难度加大;房地产市场急剧分化,面临‘防过热’和‘去库存’双重任务;降成本更需要制度突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说。

  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更凸显

  从攻坚之年进入深化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愈发清晰,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更为深入。这一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鲜明体现:

  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有效处置“僵尸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提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创新发展、资源环境等支撑能力……

  “过去一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各级政府来说,更好发挥市场作用的共识进一步强化,但也存在市场机制发挥不够的问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迈向深入,市场化法治化被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对于中国这个巨大的经济体来说,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政策制定都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靠行政命令去产能有难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李卫说,“还得多靠经济、环保、安全、技术这样的硬杠杠。政府也不能缺席,靠政府推动加速市场出清,缩短阵痛时间。”

  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是需求侧或者供给侧单方面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要围绕改善民生来扩大消费,着眼补短板、增后劲来增加投资,使扩内需更加有效、更可持续,使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还是要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提高供给侧效率和质量,需要简政放权来使规则公平透明;需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让企业在优胜劣汰中找到发展方向;也需要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创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所有的改革中,政府自身的改革是关键。牵住这个‘牛鼻子’,以重点领域改革的‘一子落’,带动经济棋局的‘全盘活’。”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说。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供给侧最大的问题实质上是制度供给不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改革,核心是机制、体制创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说,一方面要避免行政化、部门化、碎片化倾向,另一方面要尽快在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财税、国资国企、产权保护等一系列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就是重要牵引,加快形成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有助于解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一系列难题。”向晓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