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郭树清:“专家型省长”的山东四年)
李宏伟
2月24日,郭树清告别山东,履任银监会新职。此前此后,各类媒体要热闹一阵子,就像他赴任山东省长时一样。任职的寻常变化能引起如此高热度关注,这本身就说明了郭树清的不同凡响。
从2013年3月到2017年2月,郭树清在山东工作了4年。4年前,郭树清是带着情怀、带着决心来到山东的。他说,我对山东的关注和感情由来已久,来到山东工作,我就是山东人。山东人民对他的到来抱以热切期许。2013年6月,他以全票当选山东省省长,彼时掌声经久不息。
4年后,郭树清是带着感情、带着成绩告别山东的。
有人注意到,短短4年,翻看他乍来时的照片,发现头发明显更加花白了。4年来,他秉持为民情怀,夙夜在公,用一系列来之不易的实绩回应着人民的期待,把一个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改革促进派形象留在了山东,把一个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畏难、敢担当的实干家形象留在了山东,把一个务实开明、博学多识、儒雅风趣、可亲可敬的学者领导形象留在了山东。
相信郭树清会记着山东,就像山东人民想着他一样。
“专家型省长”来了,一些人压力山大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就我这旁观者看来,山东的省长不好干。东部沿海大省,又是人口大省、工业大省、农业大省、能耗大省、重化工大省。郭树清来的时候,经济环境并不宽松,现成的套话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远未消失,经济调速换挡,投资大幅放缓,经济面临沉重下行压力。
在我国,当到一定级别的干部,基本上都有几把刷子。郭树清名声很大,既在央行、建行、证监会等金融机构磨炼多年,又在贵州当过副省长,有地方工作经验,还曾从事过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是经济专家、银行家。郭树清乍到山东,我们最先听到的评价是,领导太厉害,很多直接下属表示,跟着郭省长不好干,感觉压力山大。
郭树清之前写过好几本书,包括《比较价格体制》《直面两种失衡》《郭树清改革论集》等,他到山东后据说网上都卖脱销了。一些部门影印了来学习,发现即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写的文章,现在看都不过时。据一些厅局的说,听郭树清与大家研究讨论改革和经济发展问题,总有一种在上课的感觉。他经常开导下属:一定要解放思想,不要死脑筋。
精准把握中央精神、经济形势,把政策措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普通人明白,郭树清的这份功力非一般人所能及。记得有一段时间网上有人炒作地方债问题,说什么的都有。在一次省政府常务会议上,他还是看起来那样气定神闲,用简单几句话就讲清楚了事情的本质,还分析了解决之道,言下之意就是:重视地方债问题,但别大肆渲染,有的是办法。
郭树清不喜欢弯弯绕,更不喜欢客套话。对于那些照本宣科的汇报,他很多次直接打断:这些话就不要说了,材料我都看了,直接说问题。而对于那些熟悉情况、有见解有能力的干部,郭树清总是不吝赞赏。
学习能力也是郭树清比较看重的。他被外界称为经济专家、银行家,但他说自己原来是学哲学的,半路出家做金融,哪懂那些,后来全靠学习。他说这些,似乎是在给下属以启示。2016年,山东一个市企业联保问题严重,一度影响到稳定。郭树清亲自推动问题的解决,并对该市市委书记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大加赞赏:这个同志来这儿当书记没多久,原来也不是学金融、做金融的,几个月时间就成为了金融方面的专家,学习能力很强。
荀子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对于如何推进改革,郭树清常说的一句话:再难的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就个人观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4年来,他坚决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对中央要求的事情,山东都盯着不放,积极推进,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他干了很多很实在的事,是个真正的改革促进派,而在经济方面的宽广眼界和深厚功力,又总能使他抓住那些关键中的关键,工作往往在山穷水复处呈现柳暗花明。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是郭树清在山东主推的工作。翻看山东近几年的报纸,4年完成省级改革试点30多项,正在开展的国家级改革试点120多项、省级改革试点近60项,财税、金融、企业、农村、科技、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改革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得到中央改革办的充分肯定,一些经验在全国推广;中小学去行政化、科研院所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这些很难短时间见到效果的改革难点,在山东都有了重大突破。
深化省直机关住房制度改革,这事有多难,你懂的。涉及18万名公务员,都是利益。一个人占几套房子,有些人就是不腾退。这事郭树清碰了,碰出了响声,碰出了掌声。他到实地调研,听取方方面面意见建议,一句话:“有了政策就要执行、作了承诺就要兑现”。难题最终得到解决,收缴资金61.3亿元,清退、整改多占住房286套,清退违规使用周转房85套。
国企改革是改革的“深水区”。山东的国企原来都很牛,近些年由于结构问题,多是做二产的,能源资源型居多,效益下滑,据说一个阶段还整体亏损。郭树清亲自主持深化国企改革方案的制定和修改,一位负责国企改革的官员曾坦言:有些观点以前听都没听说过。有了方案,就要落实。有人说,像摘掉国企高管官帽子这样的措施,不是真担当不可能推得动。
有件事曾轰动一时,就是肥矿集团几百名职工徒步从肥城到济南上访。据说,后来这家企业成了郭树清亲自抓的国企改革案例。改革之前,经营困难、亏损巨大、冗员众多、包袱沉重,已经沦为“僵尸企业”;改革之后,9条安置渠道让职工各得其所,新公司轻装上阵。能把那么多债务、那么多人的问题解决得差不多,没两把刷子还真不行。尤其是安排人,100个人能有1000个想法,棘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山东历史文化厚重,传统的东西多。这有好有坏,不好的一面,借用一句官话,就是观念、体制机制创新任务繁重。郭树清的办法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研究,一件事情一件事情解决。正是这样的工作作风给山东干部群众留下了实干家的深刻印象。
郭树清曾坦言,自己在山东财税改革方面花的精力是金融改革的两三倍。为改善全省财政状况,他从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转移支付、盘活存量资金到加强地方债务管理,每个方案都一一把关。山东财税改革得以迈出重要步伐,公共财政因此更加成形,其间,郭树清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一句套话。把中央要求转化为工作措施、工作步骤、工作成效,要付出披荆斩棘的艰辛,需要魄力,需要定力,需要担当。正是在郭树清的力推下,山东的此项工作向纵深推进。仅举几个方面:省级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2013年的243项压减到67项,3年减少了七成以上。变“行政安排”为“市场运作”,山东设立9个方面的政府引导基金,参股设立了51只子基金,切实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2015年度省级政府财政透明度调查中,山东最为“透明”,大大减少了寻租机会。
“彩石山庄案”,影响大,比较有说头。当时是全国涉及人数最多、标的额最大的群体性案件,一拖数年无法解决,购房者多次上访。当购房户数点着失而复得的购房款时,很少有人知道,解开这个“死结”的直接推动者,是郭树清。“彩石山庄项目案”最终成为全国经典案例,被写进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正像当时人们评价的那样:郭省长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实践课。
当然,还有郭树清主导的金融改革。这一项,媒体上说的够多了,但作为山东人,感受可能更加具体。郭树清来之前,山东的金融产业分量相当轻。金改三年,熟悉山东经济的看到了一笔账:金融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936.11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3130.6亿元,增长了61.7%;另有一些人则认为,产业发展还是小事,他们看到了另一笔账:郭树清改变了很多干部的思想,他们领会到了“金融是经济的命脉”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近看是山,远看成脉。观察近几年山东的改革发展,留下的印象是:近看是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但在一个一个难题解决之后,回首看到的却是山山相连的浑厚画卷。这大概就是功成不必在我,打基础、利长远的意思了。
“专家型省长”跑到农家看厕所
郭树清不止一次表达对“严肃、认真、生动、活泼”这种工作态度的赞赏。从旁观察,他倡导的这种工作态度的背后,是一种关心,一种情怀,或者说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吧。
郭树清是严厉的。在全省安全生产工作电视会议上,针对缺席会议和替会的干部,他说:认为安全生产不重要的,可以辞职。在华商企业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上,他说:凡是大家遇到不公平的、违法的、损害自身正当权益的事情,直接给我写信,我受理所有的投诉。
郭树清是开明的。在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他说:应当正确看待企业家的缺点和错误,即使是对那些违法犯罪的问题,也要做历史的客观分析和全面的公正评价。
群众的关切、基层的呼声,大事小事都不放过。郭树清来山东之后开的第一个会是关于环境保护,抓的第一个问题是道路交通安全。2014年,山东在全国率先提高乡镇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水平,人均增发300元,后来又提高到500元。政策实施得如何,郭树清走到哪个市问到哪个市,有没有困难,怎么解决的,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不让最基层的工作人员流汗又流泪。
对农村改厕改暖、乡村旅游等问题的关注,带有郭树清明显的个人印记。他说自己年轻时赶过车、种过地,当时也是一个月洗不上一次澡。来山东之初,他就去济南南部山区调研农家乐,在会上不止一次介绍他发现的一些问题。他说,“那个时候也没几个人认识我,大家都讲真话”。
就一个农村改厕,郭树清至少五六次跑到农户家里看厕所,从用什么设备、如何冲水、化粪池运行到味道大不大,都是对着具体问题的。有一次,为了查看改厕效果,他甚至在一个农户家里试用了一下厕所。
在主持召开的最后一次省政府常务会议上,郭树清说,虽然现在农村改厕进展很好,但大部分还是建在屋外,冬天上厕所还是很不方便,农村完全可以像城市里一样把厕所和房子建到一起。这不仅是个技术问题,可能还有个观念问题,住建部门要做好引导。
这也许就是平常所说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吧。
郭树清儒雅风趣,和蔼可亲,像你我一样,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握着同样花白头发的人的手,他会说:你的头发比我的好看,比我花得均匀。遇到问话对象因紧张而不知所措,他会马上说:别紧张,慢慢说。会见或者会议拖时间了,他会对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表示歉意:耽搁大家吃饭了,辛苦你们了。调研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他当场向校长“申请”:我退休后能不能来山大当个教授?
郭树清很重视媒体的力量,经常说要做好政策宣传,让社会都知道。在山东期间,他每天必看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不仅看前面的新闻,后面的理论文章、副刊之类的也看,兴趣很广。记得报纸上刊发了一篇古代人物之类的文章,郭树清看后还做了批示,大意是说这篇文章的作者写得不太客观,应该怎样怎样评价,其实是怎么怎么回事。他在大众日报上发过几次署名文章,专门叮嘱不要发在头版,后面的版上就可以。
印象中,郭树清很少在周末安排那种劳师动众的工作,比如说开大会、调研之类的,这是身边工作人员比较欢迎的,至少不用周末经常加班。他说,休息时间自己喜欢在住处种菜,肥料是网购的,种的菜和市场上买的就是不一样的味道,还是原来那个味。看起来,郭树清和咱普通老百姓的爱好也没有太大差别。
4年时间,其实很短。很多问题也许刚刚破题,郭树清的头发却明显更加花白了。
近距离观察郭树清,只是把一些印象写在这里。此情此境,我想借以表达的是,心里确实有种不舍,浓重的不舍。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重复开头的一句话:相信郭树清会记着山东,就像山东人民想着他一样。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