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旅游|汽车|教育|读图|城市
菏泽

新浪山东>菏泽>文化菏泽>正文

菏泽:“另类农民”喜欢探究明清曹州府那些事儿

2018年04月04日 16:36 牡丹晚报 

  72岁的张友云是牡丹区都司镇都司集村人。4月3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书房里汇集整理明清530年间曹州府实料(下图)。

  张友云不仅培育过食用菌、建造过大棚,还出过书。不过,他最感兴趣的是研究古文,出版了撰写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耕暇辑轶录》,被称为清末至今的第一本文言小说集。

  因为与一般的农民爱好不同,张友云被称为“另类农民”。

  缝纫间隙搞种植,他被称为“另类农民”

  72岁的张友云是牡丹区都司镇都司集村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汹涌而至,打破了张友云就读大学的梦想。“我当年在菏泽一中读高中,高三毕业那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虽然填写了大学志愿,但没上成。”时隔多年,谈起这事,昨日,张友云依然发出惋惜无奈的语气。

  大学梦破灭了,张友云就回家干起了农活。

  “当时社会物资极度匮乏,在生产队拼命干活,到头来仍不免挨饿。”张友云说,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他干起了缝纫,每天操刀弄尺,一干就是30年。同时,他还在庭院里种植了葡萄、培育食用菌、养蝎子、种天麻,后来又建造大棚、保暖鸡舍等。

  “我干事情遵循一条原则,要干就干好,要么就不干。”张友云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凭着勤奋、爱钻研好学的精神,他干的每件事情都成功了。有一段时间,他家的庭院成了传授技术的课堂,前来参观学习、购买菌种者络绎不绝。

  因为与一般的农民爱好不同,张友云获得“另类农民”的外号。他说,他很喜欢大家这样称呼他。

  边缝纫边背古文成就了他的“古文梦”

  1976年,张友云读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其中提到文言短篇小说集。

  “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发现我们国家最早的文言小说距离现在已经100多年了。”张友云说,他又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清朝末年以后几乎没人再写文言小说,萌生了写文言短篇小说集的念头。中国古文奥妙精深,读懂它尚且不易,若要去写,谈何容易。凭借读书时留下的文学功底,张友云决定重新读书,广读古文。

  “刚开始,我考虑每天为生计日夜操劳,从哪里挤出时间来读书呢?”张友云说,后来,他想到一个妙招,把别人遗弃的烟盒、药盒、酒盒之类的纸盒裁剪成巴掌大小,上面写上一首诗、一个词或一个文言句式,并注明原义、引申义、用法等,把它贴在缝纫机旁边的墙上,偶尔瞟一眼,然后一边默念默背,待记熟之后再换另一张纸片。就这样,张友云坚持了十几年,知识大增。虽然所记知识纷杂无序,但为他以后写文言小说奠定了基础。

  有了文言文知识基础,张友云开始尝试着写文言小说。经过千斟酌万修改,1987年,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苑天香》在当年的菏泽市报上发表,以后又陆续登载了《十六两》、《长舌病》等,断断续续多年共完成27篇小说与一篇赋。2016年,他撰写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耕暇辑轶录》出版,菏泽日报社副总编辑、菏泽作协副主席赵统斌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这是填补百年空白之作,这是延续千年香火之作……”

  愿为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不懈努力

  “老祖宗留下来的是精华,我希望能在传承及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献出一己之力。”张友云说,2011年,他开始点校曹州府和各县明清两朝老县志。

  “我现在把所有的事都交给了孩子们,自己专心做古文点校工作。”张友云说,他从早晨7时30分开始工作,每天坚持8个小时,到目前已经点校了200多本书,加起来达7米多高。

  “一位领导在菏泽考察时讲过:‘祖宗遗产载籍浩瀚,中华美德光耀千秋。我们这个时代不仅要传承更应该发扬光大。’”张友云说,他对这句话印象深刻,虽然已经72岁了,但愿意为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不懈努力。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