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系统,让这个系统良性运转有三个关键字:真、爱、玩”,这句出自知名教育专家、童林堡幼儿园创始人刘合平的话语,被很多家长们奉为圭臬。做有温度的教育,也一直是刘合平的育人目的。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教育的意义更加重大。如何平衡年轻父母们的焦虑感和育儿的急迫感,如何做好孩子的引导教育……带着这些使命和责任,童林堡幼儿园创始人刘合平矢志不渝的走在幼儿教育的探索之路上,他既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深谙家长望子成龙、担心孩子的成长出现偏差的关切心理,他还是幼儿教育的先行者,不断吸取国际先进育儿经验,力求实践最适合中国孩子的教育模式。

  “慢教育”是对孩子最好的滋养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一代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往往存在一定的焦虑感:担心孩子落后于他人,于是跟风报了数学、英语等辅导班;害怕孩子不能全面发展,于是上了不少诸如舞蹈、音乐等兴趣班……

  针对这一点,刘合平认为,从早年间的口号“不输在起跑线上”,到如今“不输在抢跑线上”,父母担心孩子落于人后的忧虑更为显著,为了减少焦虑,父母们会产生一些行动,比如说,让孩子早上学一年、两年,或者是提前学习高于年龄认知层面的知识等,这些行为都折射了父母对孩子的期盼与焦灼。

  刘合平说:“当大家把时间线拉长,从人一生的时间轴上来看,我们会发现,早上学、早上班一两年,在人一生的发展中来看,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刘合平分析说,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实则是不少父母认为早行动一些,更占优势。但是人生是场马拉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节奏,揠苗助长会带来两方面的后果。其一是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孩子的学习方式为模仿、体验、反思,当他过早的进入到机械化的反思阶段时,他的积累和沉淀还没有达到输出的地步,容易使孩子的学习动力、进步空间受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伤仲永”现象。

  正如小树尚在生长期时,过度灌溉、培养,使其迅速过度到成长期、成就期,甚至成功期,他的知识输入还没有达到相应的认知层面,容易使得后劲不足,无法延续儿时出类拔萃的闪光点。

  “我们大人到了成年后,往往追求慢生活,而我们的孩子,却总在赶时间”,刘合平不无感慨的说到。生活节奏快,会使人疲惫劳累,教育的步伐走的太快,甚至前路还没有夯实,则容易偏离轨道。

  新浪山东编辑还了解到,除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殷切期盼以外,市面上的培训机构,出于商业目的,会使用引发焦虑情绪的话术,这也是让家长蔓延焦躁情绪的原罪之一。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分析过,恐惧和贪婪,对于家长来说,“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是一种恐惧,“希望孩子能够早早抢跑”则是一种贪婪。

  今年,教育部重拳出击管控校外培训机构,也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扼制。刘合平建议,作为幼儿园来说,一方面应该多办家长课堂,多写有专业水准、实践操作经验的文章,让家长了解最新趋势的动态,另一方面也让家长熟悉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同步性适应规律,科学、有效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急在一时。

  放慢节奏,静待花开。“慢生活、慢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滋养”,刘合平说到。

  营造情境 转换角度是家庭沟通的第一要素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大多数年轻父母的职业工作时间相对固定,当稚子年幼时,往往由家中长辈代为照看。由于和长辈的代沟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在育儿观念、育儿方法、育儿方式等事情上,容易意见相左,严重者会产生争吵。

  这一问题,也是让多数父母头疼的事情。家住历山路的年轻妈妈刘女士表示,“这种情况出现后,我既不忍心责备家中长辈,又不想和孩子较真,最后我只能选择妥协。但是我发现孩子也会在我的一次次妥协中,默认家中老人的角色更权威。”

  刘合平在研究幼儿心理方面,颇有心得。他建议,父母不妨尝试引入“老师”的角色,比如在和长辈沟通孩子近期表现时,可以用“老师和我说,孩子在学校有这样的问题”来代替“我认为……”,用老师扮演一个“镜子”的角色。而父母们希望长辈改进的地方,可以用老师的角色转述,是谓营造情景,转换角度,这也是家庭和谐、有效、平等沟通的第一要素。比如,“老师的建议是……”,既让长辈感受到孩子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又避免让长辈产生责备感,他们也就乐于接受建议了。

  最后,还要学会使用“吓唬”的技巧。刘合平打了一个比方,比如家长借用老师的口吻叙述,“老师说,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孩子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等等,这个方法实际上是提醒长辈们,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为了不影响长辈照看孩子的心情和感受,这一系列的方法是刘和平在分析了幼儿心理、成人心理之后得出的妙招。

  新浪山东编辑了解到,这和童林堡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如出一辙,有效缓解新入园孩子的分离焦虑、保证7天内孩子100%入睡……这些成果都得益于刘合平对孩子心理产生、发展、原因等规律熟稔于心,并有效应用在幼儿园的实践中。

  所有的成功都是“逼”出来的

  刘合平相信,教育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份事业。为了做好童林堡幼儿园的领头人,做好教育这份事业,他经常研究经典教育理论,并对此深入探讨、钻研,内化于心,并在日常实践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每一位孩子。

  他曾提到,2000多年前,孟子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后被收录至《孟子•尽心上》,这是目前可追溯到最早提及到“教育”一词的来源。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孟子心仪的易子而教,前人的种种智慧结晶,不仅铸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更对当代教育理念有着极其丰富的实践意义。

  2019年元旦,刘合平带队与童林堡的多名骨干教师前往孔孟之乡,探寻尊师重教的终极意义,体验至圣先师对教育理解的心路历程。其实,这并非是他首次研学,在此之前,刘合平曾多次带队前往台湾、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和交流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教育理念,西学中用,变为内化的模式,在童林堡幼儿园中自上而下推行开来。

  像风靡童林堡幼儿园的Steam教学法,就是由国外Stem教学法衍生而来的,这个由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研究角度的方法,进入国内后,加上了艺术角度。因为国外的教育聚焦于思辨性、对抗性,而国内的教育关注孩子记忆力的锻炼,缺乏发散式思维的培养,而Steam教学法却可以填充孩子缺失的这部分思维,从而完善孩子的课堂参与感,促进全方位的发展。

  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对于引导、陪伴的需求更显著,除了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兴趣培养。如今,不少家长一时兴起替孩子报了兴趣班,亦或是孩子本身缺乏毅力,常常难以形成持续性学习的能力。在是否逼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这件事上,也让不少家长们犯起了难。

  “所有的成功都是自己把自己逼出来的”,刘合平认为症结关键在于如何给孩子内心更多的笃定和坚持,把外力的“逼迫”,变成内在的主动激发,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形成顺势行动,而不是依靠外力的绑架,才是正解。

  “你不去不行,你不去爸爸妈妈陪你去”,类似这样的话语,刘合平认为是对孩子的绑架,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会认为“我不得不去”,他的内心是反抗的,这种反抗情绪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刘合平分析说,孩子之所以会坚持不下来,是因为他到了疲劳期,所以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时如果对孩子说“再坚持3节课试试”等,让孩子看到希望,会更容易促进他形成积极心态。刘合平建议先不要给孩子下结论,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做决定,给他足够的空间,让他感受到尊重。

  同时,在家长引导孩子选择辅导班时,在勾勒未来蓝图时,除了告诉孩子学会这项技能有何优势以外,也需要告诉他,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要有心理准备。如此,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决”是对孩子最好的关注态度和界限原则,也是刘合平奉行的观念。在童林堡幼儿园中他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童林伯伯”,他的初心是让孩子体验更多的爱与美好,让合适的教育方式、理念辐射到更多的孩子。怀着这份初心,童林堡幼儿园将在2019年精磨教学、精进保育,继续奔跑,做身体力行的追梦人。

  (文/于付天骄 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