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奔流而下,不择细流,悦纳百川,向着东方,向着海的方向,奔流!河的气势和海的广博,滋养了东营这座独具特色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在时代的进行曲中,这座年轻的新兴城市,见证着黄河入海的澎湃步伐,铺展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发展潮涌,逐“新”而行。近年来,东营市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持续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两大战略”,加力提速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特色生态城市、乡村振兴“三个升级版”,持续扛牢服务保障“国之大者”的东营担当,全力稳定经济增长,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化统筹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以更大力度统筹发展和安全,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向上向好态势。
生态城市焕新升级
九曲黄河奔腾入海,造就了东营这片年轻富饶的土地,长河大海的双重恩惠、独具特色的地理气候,孕育了东营独特的城市特色——湿地。仲秋时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碱蓬殷红、万鸟翔集。随处可见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或立于水中,或驻守巢上,或低空翱翔,与湿地相映成趣。
这里是“鸟类的国际机场”。就在不久前,在印度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为山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目前,黄河三角洲的鸟类已增加到37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5种。要成为鸟类的天堂,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东营市用生态的办法修复生态,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形成“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目前,黄河三角洲新增淡水沼泽湿地7.4万亩,总面积超过30万亩。
生态好了,鸟儿多了,城市品质更高了。东营市将生态特色与文旅产业结合起来,推动国际湿地城市、世界自然遗产、国际重要湿地、国家公园4张“生态名片”融合发展,培育生态产业化项目,构建起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产业集群。同时,着力提升城市品质,聚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全市建成各类公园游园300余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一。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融合也让绿色低碳成为东营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东营市抢抓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机遇,锚定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目标,围绕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特色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两大优势产业,生物制药、航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起以绿色和创新为支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
如今,东营正以生态品牌、湿地特色为媒介,以文化底蕴为精魂,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打造特色生态城市“升级版”。
盐碱滩奔向“米粮川”
东营市盐碱地面积达341.8万亩。当地人有句老话:“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因为这里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盐分重,受海潮影响大,是世界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立足滨海盐碱地特点,东营积极研究改土、改种、改水新技术、新模式,努力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有效做法,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样板,让盐碱滩变身“米粮川”。
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平台,透过玻璃橱窗可以看到,大豆、高粱等多种作物正在人工模拟的环境中蓬勃生长。平台为植物生长模拟出光线、温湿度、水量等条件不同的生长环境,以帮助筛选耐盐碱品种。这是国内首个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
让盐碱地治理更科学,东营市从“改土适种”迈向“地种相适”新阶段。针对滨海盐碱地“盐、板、瘦”实际,探索构建“节水、控盐、减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盐碱地绿色治理技术体系。创新“封域双层暗管排盐技术”,开展小麦、玉米轮作,两年实现“吨良田”。同时,推进“优种适土”,筛选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55个,试种的“农大761”耐盐碱小麦亩产突破1140斤,“济麦60”新品种在3.3‰盐碱地上亩产达到1023斤。东营盐碱耕地粮食产量跨上丰产田新台阶。
有了良种,还需要良技相配套,农业高科技让这片盐碱地变为良田沃野。东营在全国率先编制《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规划》,2022年以来,盐碱地国创中心获批建设,打造“1+3+16+N”协同创新体系,在科技加持下,实施重大科技项目84项,取得科技成果226项,黄三角盐碱地治理科技支撑能力更加坚实。作为山东省唯一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市,40个任务片区连续两年开工33个,涉及盐碱地17.98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东营样板”加速形成。
不毛之地正逐步变身稳产增产的“新粮仓”。全市初步形成生态畜牧、特色水产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和五十亿级盐碱地特色大豆产业集群,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35个。2023年,全市粮食单产较上年增加14.98公斤,增幅达3.9%,全省最高;预计到2025年,东营将新增和改造耕地15.1万亩,年增产粮食7300万斤。
“油城”转型能源“绿城”
作为胜利油田的诞生地,东营自诞生之初便与石油、能源结下了不解之缘。独特的资源禀赋,让东营格外珍惜。采油、炼化之外,这里曾让石油行业最头疼的碳排放,如今却成了推动石油增产、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香饽饽”。
位于东营市区东侧的胜利油田莱113区块是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其中的一个注气站。远远望去,芦苇摇曳,水波荡漾,一片绿色的海洋映入眼底。现场,两个五六米高且可储存100吨二氧化碳的专用储气罐横置于这生态美景之中。
CCUS全称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指把二氧化碳从工业、能源生产等排放源或空气中捕集分离,并输送到适宜的场地加以利用或封存,最终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包括捕集、输送、利用及封存多个环节。东营市牢牢抓住“碳”机遇,立足自身优势,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实现了从排碳到减碳再到用碳的跨越。当前,全市建成国内最大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并成功投产,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每年植树近900万棵,有力推动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为国家端牢能源饭碗作贡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能源,东营始终在不断探索,一直在奋力前行。这里早已不局限于石油,他们放宽放远寻找能源的眼光,将能源文章越做越大。
地下的石油是资源,天上富集的风光也是资源。在东营市垦利区老十五村盐碱滩涂地上,山东省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华润财金红光渔业800MW光伏发电项目于去年7月实现并网发电;距离东营港20公里的渤海中部近海海域,一台台百米高的风电机组迎风旋转,全国平价海上风电第一度“绿电”于2022年在这里发出。
近年来,东营有效利用本地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始揽“风”借“光”。到今年上半年,东营可再生能源装机682.05万千瓦,同比增长20.81%;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累计61.2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29%;自去年6月起,超越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已实现增量能源消费(扣除原料用能)全部依靠可再生能源提供。
这还没完,还能向地下要“热”!东营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已探明中深层地热资源总量376万亿兆焦耳,折合标煤128亿吨,约占全省30%,开发利用条件成熟、发展潜力大。8月15日,山东省最大单一区域地热供暖项目——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热清洁供暖项目正式开工,采用“取热不耗水+无压回灌”技术,攻克砂岩回灌的行业难题,实现了“边取边还”的循环利用。项目可实现开发区1480万平方米地热能供暖全覆盖,不仅每年可节约约1亿元的财政补贴资金,预计每年还可减少标煤消耗2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万吨。
抓住天然能源优势发展绿电的同时,东营也在积极发展高质量、规模化新型储能。目前,东营市已建成储能项目10个、装机容量达114.9万千瓦时,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东营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将达到1000万千瓦、储能规模达到150万千瓦,正全力向打造全国现代能源基地、绿色储都的目标冲刺。
“民生清单”变身“幸福账单”
大河奔流,生生不息;长堤绵延,护佑一方。漫步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步道宽阔,楼宇俨然,幸福食堂、幼儿园、超市、银行、电网服务、移动通信应有尽有,不出社区就能办理各项服务,其便捷舒适的生活圈,一点不输城市社区。
社区内,共富产业基地的厂房里机杼声不绝于耳,一排排工人坐在缝纫机前,有条不紊地赶制床单、被套等家纺用品。“国庆节前,我们社区共富产业基地新上了家纺项目,已有40多位社区群众在这一项目就业,该产业也将成为我们社区和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径。”杨庙社区党委书记张麦荣介绍。
曾经黄河岸边的普通村落,已变身安居乐业的幸福社区。沿黄果蔬种植产业蒸蒸日上,粮食烘干基地、杨庙优品冷链仓储、家纺制衣订单产业等一批好项目先后落地,现在的杨庙社区,农村电商、休闲采摘、研学旅行等农业新业态多点开花,群众收入来源由单一种植收入为主拓展为土地流转、务工和经营收入等多种渠道,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翻了一番,村集体收入由平均3.6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21.4万元,群众期盼的共富场景正在徐徐展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东营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扎实办好多项民生实事,努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如今,一个个民生清单逐渐变成了幸福账单。
围绕扩大就业岗位供给,东营精准落实稳岗扩岗政策,推出“鲁岗贷”专项贷款,前7个月发放稳岗扩岗贷2.78亿元,稳定岗位3080个。此外,还举办“黄河入海·才聚东营”“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系列招聘会300余场,发布就业岗位5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45000余人次。全市实施的“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计划,已在试点的“安营乐业”社区设立20家就业服务站,实现就业服务端口前移,有力增强了社区吸纳就业能力。
为加快打造新型城市,全市还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加快提升乡村品质、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围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和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工作多措并举,补齐短板弱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升。在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建设方面,因地制宜选择取暖技术路径,农村地区以分散电代煤、气代煤供暖为主,积极推广地热、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集中供暖。2023年,东营累计完成农村清洁取暖建设9.5万户。
东营推动基本民生保障不断巩固,大力实施养老服务提升发展行动计划,建立起覆盖城乡、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在全省率先将支出型困难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实行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单人保”,将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提高到低保标准的2倍。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