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宁市政协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部署要求,立足新时代人民政协性质特点,加强委员基层履职平台建设,推动“界别同心汇”提质扩面,进一步搭建起委员常态化联系界别群众的载体平台,把团结联谊的手臂、履职为民的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群众身边,更好实现“同心同向同行、汇识汇智汇力”。

  一、精准定位、完善机制,增强品牌驱动力。一是把准目标定位。市政协坚持以界别为依托,以委员为主体,突出“学习交流的园地、议政建言的平台、了解民生的窗口、凝聚共识的渠道”功能定位,在基层企事业单位搭建联系、影响和服务界别群众的“界别同心汇”,发挥“一个委员团队”影响“一众人群”的乘数效应,推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经常化、组织化,把更多的人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聚智惠农、医者同心、儒风新韵等7家“界别同心汇”得到省政协授牌命名,数量居全省第一,影响对象涉及医药行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多类特定人群,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覆盖面、影响力持续提升。二是健全创建机制。按照省政协有关要求,结合济宁实际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坚持试点先行、市县共建、建管并举、三级(委员)联动,明确创建要求、创建步骤等内容,健全完善申报、运行、保障、管理等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将“界别同心汇”创建纳入市政协党组和主席会议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政协主席任组长的创建工作协调小组,主席会议成员根据分工,联系并定期“进汇”参加、指导活动;委员联络委负责统筹协调服务,各专委会做好分工联系,形成“界别同心汇”创建工作合力。

  二、多维发力、塑强骨干,提升界别向心力。一是聚焦影响对象。本着影响对象要聚焦、不能太宽泛的原则,在建阵地上重点选择党外人士比较多、组织覆盖比较少的领域,结合“界别同心汇”成员的专业、区域优势,选取团结联系对象相对集中、离群众较近,具有明显的一线性、下沉性、开放性的区域打造工作阵地,更好影响服务本领域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特定对象。二是建好委员团队。每个“界别同心汇”都由团队运营,选取1到3名履职意愿高、具有号召力的省或市委员作为“界别同心汇”牵头委员,挑选若干名“有志、有能、有为”的委员作为团队成员,并建立团队成员动态调整机制,对“界别同心汇”报送的团队成员进行审核把关,详细了解团队构成,结合履职情况,动态优化调整委员200余名,团队委员组成更加合理,影响界别群众的效果显著提升。三是标准化规范建设。坚持规范化、标准化创建要求,做到有场地、有标识、有制度、有活动、有档案、有评价“六个有”标准,健全完善上墙明示内容、履职档案等资料,满足线上线下活动的需求,为开展团结和联系工作提供全天候的固定活动场所。定制“学习座谈会+政策宣讲厅+协商圆桌会+社情民意站”“4+X”聚识活动菜单,精心策划活动主题,审核把关活动计划,做精做实“一汇一品”。

  三、突出特色、注重品质,扩大建言影响力。一是突出思想引领。把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作为“界别同心汇”的第一任务,深入开展“学习新思想 建功新时代”学习实践活动,定期组织读书学习、研讨交流,面向界别群众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位于孔子研究院的“儒风新韵·界别同心汇”,汇聚王学典、杜泽逊等文化名家学者,聚焦践行“两个结合”、推进文化“两创”开展多场专题讲座、主题聚识活动,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省政协主要领导同志参加首场聚识活动,中央领导同志率全国政协调研组来济调研时给予充分肯定。二是提升建言质量。坚持政治性与行业性有机统一,党政所需和委员所能有机结合,指导各“界别同心汇”选择兼具政策高度、社会热度和群体感知度的主题,开展协商、调研,倾听社会呼声,听取群众意见,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和民生诉求。“车行天下·界别同心汇”撰写多篇专用汽车发展的高质量社情民意信息,《关于商用二手车在物流、海外拓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被省政协转报省委办公厅;“聚智惠农·界别同心汇”组织成员开展社情民意信息专题座谈培训,1篇信息被省政协采纳,《关于对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专报市委市政府,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三是主动服务群众。立足委员界别优势和专业特长,组建“助企发展”“乡村振兴”“健康为民”“文化惠民”“和谐济宁”5个服务团,组织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面向基层主动提供法律、医疗、文化、公益援助等服务,架起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连心桥”。据不完全统计,7个“界别同心汇”面向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累计捐助金额100余万元,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