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山东的“年味大集”。一周之内,大大小小赶了十多个大集,正赶上寒潮,冷风萧瑟中,赶集的人还是很多,还有一些当地的特色文化活动,年味确实是足足的。
这些年对过年的感受逐渐淡了,除夕夜的守岁从12点逐渐提前,春晚也接连多年没看完。年夜饭,除了更丰盛一些,也没什么特别的,吃完早早散去。这两年为了方便,更是直接在饭店里解决。
这次在淄博、济宁、聊城、泰安,每天都能解锁至少一桌当地的特色大席,工序繁琐,听厨师说要提前一晚就准备齐全。十几个小碗上完,还有小碟、大盘继续端上桌,同桌的伙伴解释,有的席面是流水席,也就是一拨人吃完,紧接着再上一桌菜,以供接下来的一拨人继续吃席。其中的热闹,若有机会很想见识一番。
家乡地处北部边境,冬季严寒,夜里八点后几乎无人在路上行走。即便是除夕夜,守岁过后,想在凌晨一点打到车,也不是个容易事。淄博的花灯、济宁的夜游运河、泰安的大宋不夜城,不由得感叹在山东过春节还可以夜游。尤其是坐着船在济宁运河上,一路穿桥过,两岸挂红灯,满足了从小对水有着莫名向往的内陆人,对于冬夜水乡的一切幻想。
这是一次特别的采访。最冷的那天,在淄博八大局讨了一副春联,半亭清风山与水,一船明月酒和诗,倒是应和几日来的看灯游船。若要让我评价,乡村烟火气着实比城市的“制式过年”有意思得多。
新黄河记者:刘瑾阳
来源:新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