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是中国人民大学重要的生源地。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山东省招生计划数共120;含北京本部常规批81、提前批12、高校专项3、艺术类8,以及苏州校区提前批2、常规批14。

  联系方式:2023人大山东招生咨询QQ群263264590

  招办官网:https://rdz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山东省招生计划

  相关专业往年录取分数

  注:上表中未出现2022年录取分数的专业为2022年未单独投放。分数下方括号中的数字为位次。

  [报考提示]根据往年录取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本部常规批1000名以内希望很大,本部提前批1800名以内希望很大;苏州校区提前批和常规批6000名以内希望很大。位次稍后者都可以冲一冲。

  [报考提示]报考本部提前批外语类专业以及苏州校区提前批外语类专业的同学应有口试合格成绩。

  招生组咨询方式

扫描二维码查看扫描二维码查看

  中国人民大学山东招生组咨询行程

  如果您有意向报考,可以填写下面的二维码登记,方便后续双方联系

扫描二维码查看扫描二维码查看

  下面是中国人民大学招生信息小程序,可以通过该小程序查看专业和学院的详细介绍,小程序中也可以方便查看咨询方式

扫描二维码查看扫描二维码查看

  中国人民大学简介

  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栋梁之才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当前,中国人民大学正在积极构建“引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卓越的基础学科、顶尖的社科学科、创新的交叉学科”学科布局,走新路、开新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数字时代发展需求,建优41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构建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赋予学生自主学习、选择发展的个性化成长空间;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拓展全球化视野;在学术领域和就业市场,人大毕业生受到广泛赞誉。

  高招录取在即,中国人民大学将积极开展阳光招生咨询活动,寓教于招、因材施招,为广大考生提供热情、专业、优质的招生咨询服务,引导青年学子从人生规划和兴趣特长出发,将个人志趣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努力成长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路先锋”和“事业闯将”!

  一、学科实力超群,领军学科招生专业全覆盖

  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实力雄厚、整体发展均衡,领军学科100%覆盖普通批次本科招生专业。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的考生,本科就读专业均为国内顶尖,在教育部各类评价体系中稳居最前列。

  在教育部公布的最新一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A+学科比例遥遥领先,排名全国前三。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哲学、政治学、中国史、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外国语言文学等17个一级学科处于领军地位。在教育部2022年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中国人民大学14个学科入围,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入选学科数为高校之最。

  二、聚焦数字时代需求,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坚持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人才培养走在全国高校最前沿。目前为本科生提供涵盖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21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13个)、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4个)、跨校(国)国际性人才培养项目(3个)、荣誉辅修项目(15个)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致力于培养素质顶尖、学术扎实、视野开阔的拔尖人才,更好地响应国家及社会对复合型、研究型高端人才的需求。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中国人民大学致力于构建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一方面激发理科生在社会科学领域乃至人文学科学习研究中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重点强化学生在社会调研、数据处理、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训练。与此同时,跨国界、跨学校、跨学院、跨专业设立人才培养项目,促进跨文化、跨学科、跨文理的对话交流、交叉融合,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个性化教学引导、综合性能力塑造,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三、专业选择自主多元,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充分赋予学生自主学习、选择发展的权利和机会,遵循学科关联性、基础共通性、知识逻辑性,按人文学科、理工学科、经济学科、管理学科、法政与社会学科实行大类培养。大类内部打通课程选择和学习,强调大类基础和核心能力培养,夯实核心通识、宽厚学科基础。

  无时点专业选择。学校超50%学生本科阶段在本学院内自主选择毕业专业。哲学院(不含PPE实验班)、文学院、劳动人事学院、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院、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农业农村发展学院、信息学院、数学学院等12个学院本科阶段不分专业。学生在学习共同基础课的前提下,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规划,在学院内自主选择课程。学校最终根据学生完成培养方案的实际情况认定本科专业。

  双选认证。学生100%自主选择辅修,1/5本科毕业生获辅修学位或专业证书。学校各专业“专业教育”模块课程按照一定规则和程序,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课程,毕业前达到相关专业辅修培养方案要求,即可申请认证辅修第二学士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

  转专业。近年来,学校年度转专业接收计划总数大于实际申请人数。在校全日制学习的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有特殊招生政策的学生除外),并根据学校转专业流程安排和要求调整原专业,转入新专业学习。

  四、国际交流项目丰富,打造全球化学科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108所高校签署了校级学生交换、学生派出等项目协议。学校每年有11类国家公派项目、95个校际交换项目、300个院际学生交流项目、约40个寒暑期项目、海外实习项目以及短期文化交流项目。

  开放的国际平台。国际交流交换项目100%覆盖本科生招生学院,每名学生均有机会申报校院两级国际交流项目。每年7月的国际小学期,由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获得者等国内外一流师资授课,全校本科生均可修读。开设80余门全英文通识类课程,聚焦学科前沿,拓展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高端人才培养特区。学校众多领军学科开设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打造交叉学科背景、国际文化视野的高端人才培养特区。与意大利路易斯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合作推出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中意美三学位管理学本科项目。学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两年,在罗马、华盛顿各学习一年,本科毕业可获得国际三学位: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商业(或国际商务)学士学位。开设有涉外法治双学士学位项目、国际新闻全英文实验班等特色项目,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理论深厚、兼具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的高端国际化人才。

  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与法国索邦大学、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KEDGE商学院共建的中法学院,是中国最重要的跨东西方文化法语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高度融合的典范。中法学院与学校其他招收本科生的学院性质相同,按照单独学校代码(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19002)招生,属我校正式统招计划,学生具有人大正式学籍。学生第一、第二和第四学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学习,第三学年赴法国院校学习。四年学业顺利结束后,将同时获得中法两国名校学位,如果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可选择本硕连读,法国合作学校将优先录取。完成硕士阶段学习后,获得法国硕士学位。中法学院在校期间综合测评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还有机会获得推荐免试攻读国内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五、培养输送栋梁之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致力于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治国理政人才、学术领军人才、经世济民人才、全球治理人才。学校本科毕业生整体呈现就业竞争力强、就业层次高、就业质量高的特点。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超过60%的学生获得6家以上单位笔面试机会。就业毕业生在国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央企国企的就业比例达70%,在公共管理、金融业、教育科研、信息技术、社会组织等领域就业占比超80%。

  选择国内升学的本科毕业生中,85%以上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读研深造,国内顶尖名校升学率100%;选择境外留学的本科毕业生中,72%在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深造。

  自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共培养了37余万名高水平建设者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中央两委”校友总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走出400多位省部级以上高级干部、数万名司局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新中国的经济学、法学、新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诸多学科由中国人民大学首先创立并走向全国,学术领军人才在高等教育界举足轻重;上市公司高管校友总数位居排行榜榜首;大批校友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欢迎山东省优秀学子报考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