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寒天,北方万物凋零。
比起45公里外的济南城区,山里的气温明显地要低上两三度。雪白的雾凇,附着在树枝和枯草之上,勾勒出别样的冬日风情。
持续了几天的大雾,将山脚下的朱家峪藏了个严严实实。如果不是一步步走近了,决然看不到它的真容。
但有些东西,无论如何都遮不住,尤其是那种经得起岁月磨砺而又可以仔细回味的本真。作为朱氏家族里辈分很高的“长者”,47岁的朱继迎很是为这一点而自豪。“别看村子不大,人口不多,自然环境没得说,文化底蕴厚实得很,多少年的传统从来没丢过。”
的确,朱家峪真的不显眼。晚上,乡民们坐在自家院子里说话,方圆百米都能听得到;早上三四点钟,鸡犬相闻。宁静的田园,负着“齐鲁第一古村”的盛名,没有南方乡村的秀美与粉黛,从里到外透着浑然天成的质朴与低调。
山石铺成的古道,若到了6月,到处都是淙淙流水。若不是同行的乡民提醒,绝不会注意那么平常的所在,竟然冬眠着一汪清泉。
房前屋后、石桥下面、山林之间,不经意处都暗藏着久远的过往。一堵普通的石墙内,嵌着一尊小小的关帝像。千百年来,他就那么淡定地端坐着,阅尽世间沧桑、假恶美丑。依山而建的一座宅院,粗看并无特别之处,却曾尽享一门三进士的荣耀……
更让人惊奇的,是朱家峪的先民们在这里创下的教育辉煌。
且不说历史上才俊辈出,仅清末至民国年间,朱家峪星罗棋布的私塾就多达17处。20世纪30年代,这里又建起了专门的女子学校,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可谓开风气之先。大门仿黄埔军校而建的山阴小学,校歌里赫然可见“培育中华栋梁人”的豪言壮语。浓浓的书卷气,就连周围的山水风物都忍不住沾染了一些:阁称文昌,楼曰魁星,山名文峰。
明洪武初年,朱氏家族从河北枣强迁居于此,代代繁衍生息。因为感恩于这片土地,村里村外的一草一木,乡民们一守就是600多年。即便是建设遮风避雨的居所,也是随着山水草木的性子,舍不得做任何的破坏。
在骨子里,朱家峪是顽强的,奋进的。
为了生计,先民们曾背起简单的行囊,拖家带口跋涉数千公里,闯进了关东的黑土地。几年前,一部名为《闯关东》的电视剧热播,揭开了那段满含朱家峪人勤劳与勇敢的历史。
电视剧《闯关东》里主人公“文他娘”的一句台词“俺是山东章丘朱家峪的”,引得四方游客慕名而来,也让朱家峪人深切地感受到了旅游的温度。
其实,谁也说不清楚自家的祖上到底有没有朱开山这个人。但有一点,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儿,的的确确与朱家峪的先民们所经历的是一个样。更重要的是,朱家峪人的心里从此有了新的主意。
“老百姓的账也算过来了,引工业项目来是赚钱,但青山绿水就没了,还是把旅游做大做强才长远。”张雷夫妇老早就在村里开了饭馆。没几年工夫,竞争对手就冒出了近20家。
600余年风雨沧桑,朱家峪依然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建筑格局。村里有大大小小的祠庙、楼阁、石桥、故道、古泉等80余处,这些都成为旅游开发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过,朱家峪也曾走过一段弯路。一家大公司最早介入,但因为理念不合,古村混乱无序,乡民们怨声载道,最终只好无果而终。
当地政府接手后,仅去年一年就投入8000多万进行改造提升,通过深挖“闯关东”文化精髓,定位“山水古村、台地庄园、古村夜景”三大主题,着力打造朱家峪民俗历史文化品牌。
古老的朱家峪,开始悄然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