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已离职的厨师班老师说,蓝翔有短期班和长期班,学生可以试学一个月,一个月后要是学生走了,班主任就要扣钱。相反,如果短期班的学生转到长期班,班主任也会得到奖励。“所以,班主任就是想尽各种办法留学生,哪怕是骗。”
30年间,荣兰祥一手制定的“几乎不近人情”的军事化管理模式,虽屡遭争议,却也保证了这架机器以极其精确的方式高效运转。
不止一名老师告诉本刊记者,蓝翔的军事化管理不仅体现在经济上的奖罚并重,在管理上也是由校长一人树立绝对的权威。
根据官方说法,蓝翔学校大小事务如政策制定和人事聘用,由学校管理委员会举手表决。但一位已离职的蓝翔教师表示,学校管理委员会其实没有什么发言权,都是校长一人说了算。
权威是天然的,放权就散,权强则遭质疑,这或许是私人办学难以摆脱的纠结之处。
“制度就是制度”
斗殴风波之后,荣兰祥没有在媒体上公开露过面。不过,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他仍在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
知天命之年的荣兰祥皮肤黝黑,面相敦厚,说一口乡土味十足的河南话。若不是嘴里时常蹦出的“模式化教学”“扁平化管理”“信号衰减”等现代管理学术语,你很难想象他是这所“航母级技校”的掌门人--30年来,蓝翔培养了40多万名毕业生,荣兰祥本人也因在职业教育发展上的贡献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如今,蓝翔仅负责接听招生热线的接线员就有100多人。
当然,毁誉历来参半。身边的人对荣的评价也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他仗义、有魄力,一位在职的厨师班老师称,如果教职工的孩子在济南上小学或初中,校长一定会亲自过问上学的事儿,需要出面的都会出面帮忙。
被津津乐道的案例是荣兰祥的一名司机,干了几年后想换工作,荣兰祥出面帮他在机关找了一份工作。“听说这个司机的单位分房子时,他没有钱,校长还帮他垫付了20多万。”荣兰祥的一位朋友告诉本刊记者,因此,蓝翔很多老员工死心塌地在蓝翔一干就是十几年。
反对者则批评荣自私、专制而短视。“他爱骂人,开大会也骂,不给留情面。”一位老师说,荣校长是个聪明人,相应地他看别人总是觉得蠢,如果有老师犯了错误,他张口就骂,说到生气处甚至会抄起水杯砸向挨骂的老师。
一位已离职的教师说,荣兰祥“特别小气”。他对本刊记者举例说,厨师班教学和训练需要原材料,“比如教葱烧海参,每个人用多少海参是定量的,假如要80斤,他可能只给批60斤的钱,葱便宜,最后做出来一盘全是葱。”但在荣的支持者看来,对于成本的严格控制,本是管理者的应尽之责。“该省的肯定要省,不该省的坚决不省。”
已经离职的厨师班曹师傅则表示,荣兰祥对老师的控制十分严格,平时老师就住在学校。曹师傅说,自己在离职前,荣兰祥还告诫他“不能再去别的学校教课了,更不能跟别人说蓝翔不好”。
关于荣兰祥的种种描述,有一点没人否认:他对学校尽心尽力,而且,是个聪明人。
“他跟别人说话,开口就是‘嘿,兄弟',要么就是’伙计们‘,江湖气挺重的。”一位连续多年采访山东人大代表团的记者说。荣兰祥担任山东人大代表时,每次都会提很多职业教育的提案。每到两会期间,约他做访谈的记者特别多,他一般都挺配合,如果确实无法配合,也会亲自向记者表示歉意,“他在对学校的付出上可谓是不遗余力”。
一位蓝翔的老师则说,为了学校的工作,荣校长能“豁出命去干”,每天几乎只睡三四个小时。“以前我们上班时去校长办公室,还见过他打着吊瓶在那儿办公,都觉得特别心?酸。”
“一个单位能不能做好,一把手很关键。制度就是制度,一个学校不能采用两个制度。”荣兰祥曾这样告诉媒体。在这家媒体的描述中,荣“个头不高,白衬衫整整齐齐地用皮带扎进西裤,坐得板板正正,讲话谨慎、谦虚,看上去像是一个体制内的普通干部”。
“学生产品”
在百度贴吧里,有蓝翔学生把学校称为“蓝翔帝国”。作为帝国的缔造者,荣兰祥本是河南虞城的一个农民,1980年代初离开老家,前往郑州和北京门头沟学习油漆和沙发制作技术。但他有一种生意人的嗅觉:这样的培训班为什么自己不能办?
彼时恰逢改革开放初期,技术培训有大量的生源基础--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井喷,1985年政府又放松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
1984年,荣兰祥和妻子孔素英在济南租了十几间教室,办起天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就是蓝翔的前身。一开始,学校的专业只有油漆、沙发制作和缝纫,分别由荣兰翔和妻子任教。很快,学校的报名人数就达到了上百名。
作为工业大省,山东成为“职业教育大省”的特质在1980年代就已初露端倪。荣兰祥对媒体回忆,当时搞民办教育的人很多,济南至少有上千家,有修手表的、修收音机的,大的学校也有两三百人。
荣兰祥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生意经:学生就是产品,质量好坏是关键。不久后,他就开始印制自己的内部缝纫教材,培训老师,又新增了时髦的摩托车维修培训专业,学生很快就增加到上千人。
实用主义,是蓝翔最核心的价值观。成立至今,这所培养蓝领阶层的学校一直都在努力让自己的“学生产品”拥有更高的“出厂率”。而蓝翔的专业设置,也始终紧跟中国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就业不好的、工资不高的,就把这个专业砍掉。”荣兰祥说。
1989年,恰逢部队搞“三产”热潮,荣兰祥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被部队收编,蓝翔也随后从一个自发生长的民办学校走向了另一条发展轨道。“部队带来的好处是能提供场地,关键的是还能带来学员,很多部队转业人员都需要培训技能。”孔素英告诉本刊记者。
当时,一些部队干部加入了蓝翔的教师队伍,他们严格按照部队的管理方法教育学生,这也成为日后蓝翔军事化管理的模型。“我们学校最有价值的不是房子,也不是实习设备,而是管理体系和章程制度,”荣兰祥说,“可以说,就算教育部都拿不出我们这么细致的制度。”
与部队合作办学的十余年,蓝翔顺势而上。到1997年中央军委下达文件要求部队和其生产经营部门脱开时,蓝翔的在校生规模已从1989年的一千人激增到超过一万人。
那一年,蓝翔的专业数量已达到现今的规模。当时,蓝翔的缝纫教材已改编到第五版,两本名为《时装精品》和《上海新装》的教材封面是穿着垫肩西装、宽裤腿西裤的女模特。
实用至上的办学理念,确实令学校和学生都尝到了甜头。2008年,蓝翔烹饪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的餐饮服务,“是组委会找上门来的,”烹饪专业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当时奥运村针对各餐饮集团竞标,“蓝翔一共进去400多个厨师,奥运会餐饮做得很好。咱们的学生听话、纪律好,用人单位用起来好使。”最后,这批学生全部留在了北京各部委机关部门,“后来世博会、全运会等等,要的都是蓝翔的学生。蓝翔的厨师专业一下子就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