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资讯>正文

杨凤岩:让“毛猴”手艺在济南不失传(图)

A-A+2014年5月28日14:28济南时报评论

杨凤岩最得意的作品《大圣娶亲》 记者郭尧 摄□本报记者 朱士娟杨凤岩最得意的作品《大圣娶亲》 记者郭尧 摄□本报记者 朱士娟

  老墙根下,担着剃头挑子的“小老头”、坐在老洋车上看风景的“小夫妻”,还有抢菜刀(剪子、锔碗锔盆的“手艺人”,推着钢圈奔跑的顽皮“小孩童”……眼见此番市井,老济南人肯定很熟悉。不过仔细看,在这里唱主角的其实是24只活灵活现的“毛猴”,创作这个“毛猴版”老济南市井的正是济南人杨凤岩,外号“毛猴杨”,熟悉他的人还叫他“猴哥”。

  俩月做出 “毛猴版”老济南市井图

  25日,杨凤岩吃完早饭就待在家里,哪儿也没去,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修缮起被儿子不小心碰坏的《济南市井图》,客厅门楣上挂着的“毛猴杨”这三个大字,很是显眼。“这是剃头挑子,这是拉洋车,这是锔碗的家什,这是锵菜刀(剪子的,这是算卦的、卖炭的……”杨凤岩指着市井图上的每个物件,如数家珍……

  “这个市井图是我用两个月做出来的,我小时候就住在林祥街上,经常去芙蓉街玩,市井图上的场景以前在济南街头都出现过的,全是凭记忆做出来的。”

  记者细数了一下,市井图里大小道具数十件、场景也有几十处,直径一厘米的铝盆里锔碗的弓和钻都清晰可见;用比牙签还细的木棍编成的卷帘上,每个绳结都规整有序;洋车的轱辘直径最小的不过2厘米,大的也不过5厘米,可连接前后轱辘的的链条也清晰可见,甚至比头发丝还细。不过更为奇妙的是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毛猴”,有坐在箱子上低头看小人书的,有吃力地蹬着三轮车的,还有一边干活一边歪着头聊天的,个个活灵活现,仿佛每个“毛猴”都被按了暂停键,一旦按下播放键,它们就能马上动起来。

  “‘毛猴’的材料很简单,就是两味药,一味是蝉蜕,通俗地说就是知了壳;一味是辛夷,也就是玉兰花的花蕾。用辛夷做身子,蝉蜕的四肢做腿,蝉蜕的鼻子做头,经过前期定型,再粘贴后,一只‘毛猴’就制成了。”

  熬一通宵 只为做个小卷帘道具

  “在制作过程中,最难的还不是‘毛猴’,而是制作场景中的道具,”杨凤岩指了指市井图上一个窗户的卷帘说,“别看这个帘子不大,却是我整整熬了一个通宵做出来的,每一根木棍都是用牙签削出来的,然后用传统方法,一个结一个结打出来的。”

  记者在杨凤岩《拉二胡》的作品中注意到,“毛猴”手中的二胡除了个头比普通二胡小之外,其他几乎没有不同,就连二胡的弦都根根分明。“这根弦是用老伴的白头发制成的。”杨凤岩说,“毛猴”身高仅有两三厘米,它们手拿的小梳子、笔、包括二胡的琴弦,就会更小更精细,制作难度格外大。

  与“毛猴”的制作材料相比,道具要复杂得多。在杨凤岩脚下放着一个百宝箱,长方形,看着不大,但打开却有三层,每一层都放得满满的,他告诉记者,这是他做“毛猴”场景的工具箱,里面每一样都是宝贝。“你看这个板凳是我用小孩吃完雪糕扔的雪糕棍做的,这个是酒瓶子上的装饰,没舍得扔,以后可以做门栓。”杨凤岩说,有些道具材料都是他无意间捡到的,对别人来说是废品,当垃圾就扔掉了,但对他来说却是宝贝,正说着,他从茶几的玻璃板下面小心地拿出一根羽毛,“你看这是我养的鸟掉的羽毛,我没舍得扔,等着以后做‘毛猴’帽子的花翎。”

  想找传人 让“毛猴”手艺在济南不失传

  现在,一组取材于老舍作品的大型“毛猴”作品《茶馆》,杨凤岩正在构思和制作中,为这,他不知看了多少遍小说,电影也看了上百遍,还投资买了微型电锯、雕刻机,准备大干一场,如今已经准备了一年了。

  今年48岁的杨凤岩有个心愿,那就是为济南的“毛猴”手艺找个传承人。“刚开始接触‘毛猴’是因为兴趣,后来就感觉是个责任,因为它是中国传统习俗的一部分,不能丢,我做的‘毛猴’没卖过一个。”杨凤岩说,他所知道的济南“毛猴”手艺人只有他一人,平时他也会被邀请到济南中小学讲“毛猴”,每次去他都很高兴,在他看来这都是他传播“毛猴”文化的机会。

  原标题:磨剪子、锔碗锔盆、剃头挑子……他用蝉蜕造出“毛猴”版老济南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