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资讯>正文

山东中小企业生存样本调查:融资难缺高端人才

A-A+2013年7月3日10:01大众日报评论

  原标题:中小企业生存样本调查

  ◆能存活下来并得到较好发展的多走"高端路线"◆融资难,实质是缺少高端人才

  大众日报7月2日讯(记者 张国栋)融资困难重重,产品出口受阻,成本快速上涨……中小企业受种种难题困扰,已有较长一段日子。他们的生存环境出现哪些新变数,有没有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近日,记者在中小企业密集的青岛市城阳区进行了调查采访。

  出口一恶化就撑不住

  6月20日,城阳区创业大厦的一个会议室内,区工信局邀请专家给当地中小企业主授课,能容纳200余人的房间坐了个满满当当。工信局副局长宁联国告诉记者,他们每周都会举办这样的免费培训,几乎次次爆满,尤其是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更想到这里寻找点"灵丹妙药"。

  城阳区中小企业众多,目前全区有6000多家。记者了解到,就在几年前,这一数字还要大很多。

  受益于发展了20多年的中韩贸易,城阳区的韩资企业一度多达1500至1700家,也催生了大量以生产韩国饰品、服装等外贸产品为主的当地中小企业。走在城阳区街头,随处可见以中韩两国语言标识的建筑、饭店。但近几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化,大量韩资企业撤离,加上国外尤其是韩国需求的降低,城阳的中小企业也陷入困境,一批企业倒下。"劳动密集型企业消失的多,很多都是手工作坊式的企业,靠着外贸出口为生。出口一恶化,企业就撑不住了。"宁联国说。

  在城区主干道正阳路边,有个韩国饰品商店。店主李元辉原本经营一家小饰品企业,雇了七八个人,生产的饰品专门出口韩国。"那时一年下来怎么也能净赚个10来万,但后来韩国那边没了订单,积压了一仓库货。"无奈之下,李元辉遣散工人,和妻子租了门面房,慢慢处理存货。他告诉记者,像他这种情况的在城阳有不少:"工人工资和原材料价格都提高了,成本就上去了,加上人民币又升值,韩国经销商没钱赚,自然不要咱的货,企业哪有不吃亏之理。"

  人民币汇率走高使产品外销受阻,这是"暗亏"。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则使制造企业面临着"明亏"。而"吃得起亏"的企业,利润也"像刀片一样薄",有的利润率甚至不到2%."小企业利润率低到这种程度,就离破产不远了。"一位受访的小企业主说。

  能存活下来并得到较好发展的企业,多走"高端路线"。记者在创业大厦了解到,入驻这里的40多家小企业,几乎户户有专利。圣视投影屏幕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触摸屏的小公司,20余名员工,除了销售人员,就是搞技术的。总经理胡玲告诉记者,2010年,她们3个女伴凭借两项专利创办了这家公司,还获得了区里提供的技术创新专项补贴,年营业额从区区4万元一路增长到300万元。尝到甜头的胡玲加大了研发力度,最近公司正在申请3项国家专利。

  青岛昌誉密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于刚说,中小企业要发展,必须走"专精特新"的路子,打造核心竞争力。昌誉公司一项技术在去年入围了青岛市科技部门"专精特新"项目,获得奖励40万元,这些钱又全部投向产品研发。

  尽管属于"高端",也不是没有难题。胡玲说,入驻创业大厦,光办公场所这两年就省了几十万元。眼看着3年孵化期要到了,即将离开创业大厦,公司小,拿地不可能,到哪里落脚成了愁事。同时,如何运作管理好越来越壮大的公司,也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融资难 难在哪

  融资难,是受访者共同的感受。融资究竟难在哪?

  青岛正利纸业有限公司是家高端生活用纸生产企业,现有员工40余人,总经理卢巧巧说,公司发展了近十年,只有去年在科技局支持下,以专利作抵押贷款200万元。"不是不想贷,是贷不出来。公司的厂区是租的,没有土地等固定资产,设备折旧率又高,没有抵押,银行自然不给贷。"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一小部分企业通过当地工信、科技等部门牵头搭建的融资平台贷到了款,还享受贷款贴息。还有小部分企业通过各种扶持措施贷了款,但利率不低。宁联国告诉记者,这些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是基准利率上浮30%甚至50%。

  有一些企业"穷则思变"。惜福镇机械制造企业较多,于是这些企业自发成立了机械行业协会,由协会出面同银行打交道,用"抱团"的形式集体融资3000万,然后分配给会员企业使用。但这种情况仅此一例。胡玲说:"抱团融资、联名担保贷款其实是个很好的办法,但因为缺乏行业组织,这种做法很难复制。"

  记者发现,虽然面临融资难题,但企业很少将责任归咎于金融机构。"银行也是企业,是企业就要追求利润,小企业底子薄贷不到款,也不能怪他们'嫌贫爱富'."青岛力磁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金波说,目前我国的小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5年,"可能连小企业自己都不知道还能活几天,银行怎么能放心地贷款给咱?"

  也有例外。青岛中一监测有限公司是远近闻名的环境检测企业,"10年前创业时压根没想到有今天。"公司负责人张凯钟说,公司的发展完全受益于"选对了行业".2009年,检验检测被各级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行业,公司迎来了"春天",2011年开始"爆发式增长",去年营业额突破了1000万元。干的是"朝阳产业",既有专利又有室内环境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行业资质,不断有银行找上门要提供贷款。张凯钟还透露,公司刚刚拒绝了国外一家行业巨头的收购要求。

  "其实,小企业贷款难,还是因为缺创新性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则是缺人才。"张凯钟认为,"融资难,实质上是'人才难',尤其是缺少高端人才。"宁联国表示赞同:"企业只要有了人才,就有了技术和好产品,资金自然会围着企业转。"

  张凯钟坦承,招人、留人比创业还难。他曾经开出高薪招几个博士,然而没有一个人愿意来,"很多人才宁愿呆在体制内拿两三千元的工资,也不愿到民营企业挣高薪。"

  招人难,留人更难。卢巧巧说,公司辛辛苦苦培养了几个人才,刚成熟就带着技术走了,或跳槽,或自己创业,生产出的产品和原公司一样。"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到位,是留不住高端人才的重要原因。"

  为了留人、留心,张凯钟和胡玲选择了同样的办法:股权激励,让核心研发人员参股,结成利益共同体。胡玲吸收了2人入股,张凯钟则将股份稀释为20多份,自己仅持20%。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