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经商多年,移情制作古琴,终日斫琴不辍;女儿9岁学琴,师承南北名家,志在传扬国粹。济南的英雄山文化市场是省城古玩、书画最大的集散地,在新世界文化商城相对僻静的四楼,不时会传出“笃笃”的凿木声,这里藏着一个专门制作传统古琴的作坊,主人是52岁的江晓东。

  江晓东是个“老济南”,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老棉纺厂设计制作纺织用的木型,由此学会了木雕。九十年代初下岗后下海经商,是济南文化市场较早从事文物收购和字画修复的人士。

  江晓东做琴,女儿抚琴,父女俩闲暇时最常见的情景。  

  斫琴工序繁多且不能速成,江晓东需要一点点地打磨。  

  江山学琴14载,她一直按照中国传统的方法在古琴传习所教琴。  

  一次,江晓东在市场上看到了一张红木小桌很精致,想买下来,对方指着一张古琴说,琴桌和这张琴是一套的,要买就一起拿走。当时江晓东尚不知古琴为何物,便懵懵懂懂地把琴和桌子拎回了家,不久便有人以较低的价格把这张琴买走。后来,江晓东逐渐走进古琴的世界后才知道,当时他无意间遇到的是一张珍贵的明代仲尼琴。

  江晓东逐渐意识到古琴的文化含量和艺术价值以后,四处收购散落各处的旧古琴,后来市场上的老琴越来越少,他便开始自己做琴。

  早年的生意打拼和文化积累,使年逾半百的江晓东有闲暇专注于自己喜爱的事情。  

  制作古琴谈何容易,远非普通的木匠活可比,古代斫琴师大多具有多方面的素养,不仅要精于木艺、漆工、乐理,还要有周易相关的知识。江晓东做琴相当考究,板材要选择沉放了几百年的老木料,其他方面亦是不计工本。即便如此,他开始接连做的五张琴因音色等细节不到位,达不到他的要求而功亏一篑。

  从1998年起,江晓东斫琴,已有20余年,技艺日臻完善。为保证每一张琴的质量,他一年最多做十几张。他给自己做的每一张琴都编了号,他的愿望是能做到一千张琴。

  斫琴是个精细活,也是个体力活。    

  受家庭熏陶之故,江晓东的女儿江山9岁即学弹古琴,为此,父女俩因缘拜识了数位南北古琴名家,江山小小年纪已经是广陵派第十三代传人,并在首届全国敦煌杯古琴大赛上摘得银奖。江山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在学校成立了古琴社团,在高校间尝试古琴弹奏技艺的推广。她今年刚刚大学毕业,在父亲的支持下于济南成立了古琴传习所。不久前由齐鲁晚报艺术团牵手主办的齐鲁器乐大赛中,江山教授过的琴童获得不同年龄组的五个第一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陈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