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男童被狗咬13天后去世:为何疫苗没防住狂犬病

  这两天,“6岁男童被狗咬13天后去世”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9月5日,安徽6岁男孩在家门口的路上被黄色土狗咬伤,之后送去医院打狂犬疫苗。17日,孩子出现发烧等症状,孩子的病情加重,于9月19日零时死亡。20日,经专家会诊,临床诊断为狂犬病。

  该事件再度将公众注意力引向对狗患问题的关注。在狗患已成城市治理中的顽疾的背景下,那些理性讨论显然很有必要。

  就此事来看,其情节和此前的西安女子被狗咬伤后打4针疫苗28天后狂犬病发作身亡事件如出一辙,也都让人感到有些茫然:当有人被狗咬伤后,为何经过规范的狂犬疫苗注射,最终仍然没有防住狂犬病呢?

  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在狗患引起人们“厌狗心理”的背景下,疫苗无法完全避免发病的新闻更让人心生恐惧。其实,我们也要看到,被狗咬伤后,只要经过规范化防疫和伤口处理,狂犬病仍然发作是小概率事件,民众过度恐慌的心理并无必要。

  当然,也有必要加强对狂犬病相关医疗常识的科普,比如,被狗咬伤后要进行发病风险评估,以及是否需要预防性注射免疫球蛋白等。而“被狗咬伤后打预防针就没事”的观念也应该被纠偏。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少养狗者对待“狗咬人”危害性轻视怠慢的态度。

  其实,再有效的疫苗,在体内产生抗体也需要时间,而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均,长的可能达10年之久,短至两三天的也并不罕见。而对于潜伏期极短的病例,即使按时注射了狂犬疫苗,但体内如果并没有来得及产生足够的抗体,发病风险也会陡然增加。

  要消除民众对恶犬伤人的焦虑,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首先,树立养狗人为宠物狗接种兽用狂犬疫苗的意识,加大对未按期接种疫苗行为的处罚力度,将预防狂犬病的关口前移。换句话说,与其寄望于被狗咬伤后再去注射狂犬疫苗,不如在猫犬等宠物身上普种兽用狂犬疫苗。

  目前,我国兽用狂犬疫苗的接种率一直不高,有统计显示,只有10%到20%的犬接种了兽用狂犬疫苗。在农村比例更是低于3%,远低于世卫组织推荐的70%最低有效疫苗接种覆盖率。而对宠物实行强制免疫,是前置性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手段。

  此外,也可探索对部分人群采取前期接种的方式。人用狂犬疫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咬伤后预防,另一种是无咬伤预防。目前,民众普遍使用的是前一种。

  而无咬伤预防只是针对疫区兽医、动物饲养员等特殊群体。但是当一个地方恶犬、野犬较多,导致狂犬病发病率呈现一定规律时,不妨考虑扩大无咬伤预防保护范围的方式。至于如何扩大、扩大到哪种程度合适,有待进一步讨论。

  预防狂犬病,避免民众恶犬伤人的焦虑,对应的其实是提升养犬人科学养犬的理念,以及社会对犬类管理的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