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9月20日讯 今年前8个月,济南市历城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82.6亿元,完成预算的82.31%,同比增长3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全市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该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了61.5%,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到了61.1%,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初步显现。从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上看,上半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81.09%,群众生活水平和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站在2018年的新起点,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节点,历城区将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安排,以新型城镇化为主线,以争当全市“四个中心”建设排头兵为目标,紧紧围绕区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一条主线、一个目标、五个提升”总体工作思路,向着争当全市走在前列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大踏步前进。

  以产业支撑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2017年7月8日,伴随着济钢炼铁厂3号1750立方米高炉出完最后一炉铁水,拥有59年历史的济南工业巨头济钢在济钢铁产线全线停产。这是历城区也是济南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产业调整。

  一边是重工业巨头的离场,一边是新兴产业的登场。在济钢钢铁产线关停的同时,相距约8公里的港沟街道辖区,正在崛起总投资600亿元、预计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可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的万达文旅城;相距约10公里的唐冶新区,以国际标准定义的山东设计创意产业园拔地而起,将成为约200家大中型企业和1000家小微企业入驻、年产出超50亿元、预计年税收达7亿元的发展新高地……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说一千、道一万,产业支撑是关键。历城区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楼宇经济”为主导、以“先进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实体经济”为支撑、以“‘内陆港’为载体的物流经济”为重要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立体开发区”“垂直商业街”,发展楼宇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历城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围绕“省内其他地市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向省会迁移、全力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南方发达地区战略布局调整”三大方向,聚焦企业总部、机构总部,引导企业在历城设立区域总部、财务公司、资管公司、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科研中心、创意设计中心等。注重发展和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在稳固提升“洪楼商圈”基础上,高标准打造新东站、唐冶、华山等新兴商业圈,丰富商业业态,促进批发零售等行业发展。

  同时,充分发挥临港开发区作为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招商引资主阵地、项目承接主载体的作用,加大土地资源要素对上争取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区域综合评价和标准化厂房、“九纵五横”路网等基础设施以及已签约项目落地建设。重点瞄准发展势头良好或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工业,聚焦发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等战略支撑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化发展。围绕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优化提升,继续做好东部老工业区搬迁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国际品牌,全面提升实体经济对历城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最后,强力发展物流经济。加大济南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等招商力度,积极策划引进一批物流总部、信息中心、结算中心,推进物流业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集群集聚发展。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加快推进董家铁路货运枢纽规划研究,高标准推进董家“内陆港”建设;积极推进物流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综合物流、智慧物流、绿色物流等新型物流,全力推进中国智能骨干网(菜鸟物流)项目建设,加快佳怡物流港城市配送中心、新地电子商务物流园等建设进度。

  完善城市功能持续优化产城布局

  唐冶新区作为济南东部城区公共服务副中心、东部区域性中心核心区,自规划建设之初就确立了“建成生态之城、宜居之城、体育文化健康之城、现代服务业聚集之城”的目标。依托自然资源规划建设了5个生态休闲公园,历城二中建成并投入使用……唐冶已成为济南东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卫星城”。

  唐冶只是历城区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城布局的一个缩影。历城区坚持“集聚、集群、集约”城市发展原则,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特色楼宇和产业平台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改善城市形象、丰富城市载体、优化产城布局。

  历城通过大力实施棚改旧改(征收拆迁),拆出了广阔的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将腾出2万亩以上建设用地。2018年将有82.5万平方米保障房竣工交付,2019年、2020年、2021年将陆续有75万平方米、173万平方米、90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为历城引进引办、招商引资提供丰富的楼宇资源。同时,全区继续抓好征收拆迁工作。全面完成郭董、新东站、彩石片区和七里河路西地块、田园新城国有土地房屋征收等拆迁扫尾,加快推进工业北路沿线王舍人龙湖清科基金小镇、华润中恒未来城等项目涉及地块的拆迁工作。同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全力配合推进新东站枢纽工程启用、济青高铁通车、邯济铁路等市级以上重大交通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新建续建和改造提升主次干道53条85公里”建设任务,着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

  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坚持“抓点、带线、促面”,全面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加快推进花园小区等130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项目,稳步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等工作,扎实推进海蔚社区(0.1平方公里)特色街区综合更新,高标准打造花园路特色商业街区。强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抓好占道经营、露天烧烤、马路餐桌和商业牌匾专项治理等工作。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历城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动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转变。一方面,改造提升现有创新平台。引导、扶持现有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延伸技术触角,提高科研水平;另一方面,打造“山大路创新创业一条街”项目,通过探索出新模式来盘活城市社区的资源,打造出一批高端、高质的创新创业特色街区,从而在全区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优化环境 打造人才和资源双聚集洼地

  投资55亿元的齐鲁制药制剂园项目、投资48亿元的唐冶高铁产业园项目、投资42亿元的万科商业综合体项目、投资10亿元的银丰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投资13.9亿元的万达文旅城冰篮球馆项目……历城区2018年共有25个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1700亿元,其中有6个项目参加了今年全市春季集中开工暨擂台赛活动,项目计划总投资172亿元。

  为何这么多项目齐聚历城?这得益于历城区良好的营商和引人环境。如何才能形成人才和资源聚集的“洼地效应”,历城拿出最大的诚意,给出优惠条件,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为人才和项目健康成长打造“保育箱”和“孵化器”。

  历城区持续加快三库融合。加快健全完善招商信息库、项目储备库、人才队伍库。广泛借助中介机构、行业商会、高端人才等第三方的招商资源,主动有效开展精准招商、亲情招商。一方面主动上门拜访交流全区招商方向和招商政策,全方位收集央企和国内外各类500强企业、上市公司、风投基金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吸引更多企业来历城投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宣传推介本土企业的发展情况及需求,通过人才牵线搭桥引进优质企业参与区内企业的兼并重组,从而助推企业转型、产业升级。

  历城区坚持“培育和培养”并重、“就业和创业”并举、“引进和合作”并行的人才激励政策,全面落实重点产业人才扶持政策“黄金十条”,努力实现“招才引智”与“聚才用智”有机结合。重点围绕产业规划布局、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战略等领域,大力招引吸纳一批稀缺乃至紧缺的领军人物、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同时积极培养基础人才,创新人才合作方式。坚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历城(北京)招才引智”工作站作用,进一步建立完善“历城人才库”,真正实现“精准引才”和“精准用才”。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历城区持续发力。坚持“实用”和“适用”的原则,全面梳理、研究、完善和使用好有利于历城发展的各项政策,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总部经济”“推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高新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制定出台、健全完善服务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

  同时,深入推进“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审批等制度性成本。深化“一次办成”改革,不断完善区本级和街镇便民服务无差别“一窗受理”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切实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构建区、街(镇)、社区(村)“三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将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最后,持续做好帮办服务。坚持企业至上的服务理念,结合“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和“走千家访万户”活动,实行“一企一策”精准帮扶,重点扶持好齐鲁制药、济南重工、力诺等本土“老字号”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服务好浪潮IBM智能计算产业园、中国电建集团核电研发及配套装备生产等新落地的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以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