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8月22日讯 近日,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8年度“全国十佳农民”资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农办人〔2018〕29号)要求,经各地推荐、形式审查及初选,共产生30名提名人选,进入公示期。其中,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社长魏德东为30名提名人选之一。

>>魏德东事迹材料>>魏德东事迹材料

  山东省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社长魏德东自2008年开始承包土地,2013年成立注册成立德州市首家家庭农场——德平镇富民家庭农场,现土地承包总面积达到1355.63亩,该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08年至2013年,魏德东连续5年被国务院和农业部分别授予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和全国粮食生产大户荣誉称号,2011年以玉米亩产973.4公斤、小麦亩产717.79公斤的成绩问鼎“山东粮王”,2015年获央视2014年度“三农人物”和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五届齐鲁乡村之星。先后当选为德州市第十七、十八届人大代表和山东省第十次、十一次党代会代表,2018年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再不种地就得要饭”“再不种地就得要饭”

  魏德东1968年出生在德平镇魏家村一户农民家庭,从小跟着父母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吃尽了庄稼地里的各种苦头,从来父母盼的、自己想的都是要跳出农门。以前种地机械化程度差,非常辛苦,他曾经对父母说过:“以后就是要饭也不种地了!”

  正是抱着这种想法,毕业后,他没有待在村里务农,而是跑到镇上干起了临时工。后来,他看到,随着供销社经营不景气,当地农民买农资很不方便,觉得这里面有文章可做。于是,2001年,他辞去临时工,在镇上开了一家农资经销店,成了附近最早搞农资经销的人。既然卖农资,就得懂相关知识,因此他买了很多农业方面的科技书,利用晚上的时间自学农业知识,久而久之竟成了“土专家”,经常到周围村里举办培训班,给农民免费传授农业知识。

  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承包土地打下了基础。他回忆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对农业的认识越来越深,特别是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壮年越来越多,眼瞅着村里的农田减产的减产,撂荒的撂荒,我觉得很心疼,就产生了承包土地的想法”。2008年,正好赶上镇里搞合村并居、两区(社区、园区)同建,为土地流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魏德东瞅准机会准备承包土地搞规模种植,可是他的想法一提出就立即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媳妇首先站出来揭短:“你不是说以后就是要饭也不种地了吗?”。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他耐心解释:“现在国家政策多好啊,种地不交税,国家还给补贴,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种粮大户会越来越多,到那个时候大家都去农资厂家买农资了,谁还到咱这个乡镇网点来买农资?再个说现在机械化程度提高了,种地不像以前那样累了,如果我们现在不种地,有可能真的要饭去了……”最后在他的耐心劝说下,一家人还是依着他了。当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流转了300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他算了一笔账:土地在农户手里散种,一亩地最多收入1000元,如果每亩补给农户1000元,把土地承包过来提高种植效率,自己有钱赚;农户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来给他打工,同样有钱赚,两全其美。

  “与天斗,与地斗,千万别内斗”

  人们都说,合伙的买卖干不得,可这些年无论是前期成立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还是后期与弟弟妹妹合作成立家庭农场,魏德东和大家始终合作得很好。

  人心齐,泰山移,一大家人攒足了心思卯足了力气干事业,合作社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从2008年的300亩一直发展到今天的1355.63亩。他说,庄稼人最爱犯的毛病就是小心眼,自己买了优良品种、掌握了好的种植技术,轻易不告诉别人,别人问起来总是遮遮掩掩,生怕别人学了去。这个毛病很不好,也很难有大的发展。他常常对社员讲:“与天斗,与地斗,千万别内斗。只有齐心协力跟天斗、跟地斗,才能把粮食生产搞上去,提高土地效益”。

  不仅对自己的社员没有私心,对外人他也从来不藏着掖着,选什么品种、用什么方法,凡是他所知道的,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前来请教的人。

  2014年,山东省农科院在魏德东的家庭农场举办了全省首届家庭农场联谊会,主持人邀请他即席发言,他讲了常说的那句话:“咱们与天斗、与地斗,千万别内斗!平时要常沟通、多联系,有好经验要相互分享,遇到难处大伙儿共同商量”大家发自内心地为这句话鼓掌喝彩。

  “种10亩地是种地,种1000亩地是搞土地经营”

  “种10亩地是种地,种1000亩地是搞土地经营”,这句话道出了魏德东成功的秘诀。

  他深深知道科技的分量,他说规模大未必出效益,关键还得靠科技,靠传统的种植技术只能是白忙活。他们请来省、市农业专家,用先进技术武装农业。农场的小麦种植采用了土地深耕、配方施肥、宽幅精播、病虫草害统一防治等实用新技术,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不仅如此,随着农场的发展,他们还和众多科研院校展开了一系列合作,先后和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德州市农科院建立了合作联系,成为德州市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科技示范基地、山东农业大学教学实践基地,自2013年连续6年承担了山东省农科院“玉米--花生宽带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试验项目,并配合山东省农科院相继召开了全省和全国的现场观摩会。

  规模种植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在魏德东的农场里,各式各样的农机应有尽有,这些机械有些是上级奖给他的,有些是他自己买来的。去年,他又上了一台配肥机,请农业局、土肥站的专家来测土配方,然后从厂家进原料。既降低了成本,还能配出适合自己土地的肥料,提高粮食产量。

  除此之外,魏德东凭借多年过硬的种植技术与涉农企业签订了玉米订单,与山东良星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小麦育种合同,自己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200余亩,带动发展王连周、曹家等良种繁育专业村10余个,良种繁育面积达8000余亩。实现订单种植后,小麦、玉米每斤的回收价均高于市场价0.15元左右;利用自己现有的农资经营优势,农药化肥节省10%—15%的成本,农机规模化作业又省20%—30%。精打细算的魏德东在充分提高土地效益的基础上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在土地经营过程中,魏德东发现新涌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大多处于雏形阶段,多数面临机械不足和比较落后的困境,同时老百姓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也不利于农业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应用。于是,他就联合三家农资销售公司,成立了德州市首家农业服务公司——德州富益民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今年麦收期间,公司组织协调100多台(套)机械一起上阵,使小麦收割期比往年缩短3天,亩均节约成本20元左右,小麦价格每斤高出市场价0.1元,亩节本增收200元左右。“现在由服务公司统一调配各种农业机械,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制定用药、用种、施肥标准以及一整套的农作物增产增收方案,真正实现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种地成了一份体面的职业”魏德东说。

  “做个有情怀的现代农民”

  都说“干一行,爱一行”,而魏德东是“爱一行,干一行”。他说,首先你要热爱农业,对发展农业感兴趣,就像养宠物一样,喜欢它才能养好它。现在的他,依然保持着每天早起到地里转一圈的习惯,看着一望无际的麦田,他就感到安心、舒坦。

  有国才有家,事业有成的魏德东始终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他心系扶贫,先后和10个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结合农时,积极提供就业岗位,优先吸收这些贫困户进入农场务工,提高其劳务收入,通过帮扶,这10个贫困户年均劳务收入均达到了8500元以上。

  他说,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到乡下来,常常误把小麦当作韭菜,闹出不少笑话。虽然种地的减少了,但是对于农业不能一无所知。因此,他筹资建设了“向未来”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收集了磨盘、碌碡、播种机、犁等各种老式农机具,种植了大豆、棉花、果树、蔬菜等20多种农作物,成为展示农耕文化的小型“博物馆”,分期分批免费让学生们来参观、体验。除了捐钱捐物,这是魏德东能想到的回报社会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咱也得做个有情怀的现代农民。”他憨笑着说。

  如今,种种荣誉加身,50岁的魏德东并没有过多的喜悦和陶醉,他说这些称号只是对过去的肯定,更多地还是意味着责任和压力。对于未来,魏德东有很多美好的设想和蓝图。他说,从2008年到现在一直以种小麦、玉米为主,还种一部分小杂粮,以后将延伸产业链,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有精力的话再投身养殖业,种养结合,立体化发展。如今电商、‘互联网+’这么火,也想好好利用一下,乘着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做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凭着魏德东的思与行,勤与智,才与德,他一定会在农业的广阔天地中再显身手,再创辉煌。(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