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济南6月27日讯

  6月27日,“中正仁和——走进养心殿展”在山东博物馆4号展厅进行最后紧张的布展阶段。据了解,养心殿从2016年开始全国巡展,这次到山东已是第四站,之前曾在北京首都博物馆、香港、南京依次进行展览。此次展览将在现代化的展厅中以场景复原再现的展陈方式将养心殿展现在公众面前。

  “中正仁和——走进养心殿”展览将在山东博物馆一楼4号展厅展出,展览时间为7月3日到10月7日,为期三个月。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将运送来的文物开箱。

  展览将按照1:1的比例复原养心殿正殿明间、东暖阁、西暖阁、三希堂、养心佛堂五处原景陈列,观众走进展厅,就如同走进了养心殿。

  展览共展出故宫养心殿相关文物242件套,涵盖玉器、珐琅、陶瓷、家具、法书、绘画、碑帖、文房、织锈、玻璃、雕刻、漆器、生活、宗教、玺印、古建筑等多个门类,向观众全面展示了故宫养心殿的精彩故事。

  养心殿,位于紫禁城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间。“养心”二字,出自于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所谓“养心”,即修养本心,克制内心的欲望。以“养心”为殿名,既寄托了帝王培养本心的愿望,又包含了对于耽溺于欲望的劝解。

  养心殿正殿明间的正中悬挂“中正仁和”匾额。“中正”取义《周易》中的屡卦:“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中正仁和” 匾额由雍正帝御笔亲书,以入目警心,昭示来兹,表明了雍正皇帝承袭大统,吸收汉族文化,坚守儒家思想,“仁和”治国的为政理念。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原状陈列组副组长王彦向记者介绍,养心殿在明代是皇帝闲居、进膳的地方,到了清代,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在此临时居住,康熙去世后,雍正在此守孝27个月。自此,清代的8位皇帝都在养心殿居住、处理政务,养心殿随之变成了紫禁城中政务处理中心。通过展览,观众可以了解清代皇帝们的生活、居住、处理政务、娱乐的场景。

  这次养心殿“走出”紫禁城,“摆驾”山东博物馆,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看到皇帝的日常工作,更能看到皇帝的生活。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摆放文物珍品。

  此次展览的亮点是,观众与养心殿不再隔窗相望,将有机会近距离观赏文物,捕捉生活在历史另一端的封建帝王们在养心殿生活的点点滴滴。

  养心殿历经明清两代兴衰沉浮,凝固了历代帝王的痕迹。明代嘉靖帝在此烹炼丹药,万历帝在此埋银。清代顺治帝曾两次入住养心殿,康熙帝在这里学习西学,雍正帝在此写下了“为君难”,乾隆帝在这里设三希堂、增建仙楼、品评书画、修行秘法……养心殿是名副其实的龙栖之地。

  乾隆皇帝把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视为三件希世之宝, 将其珍藏于养心殿内的西暖阁,此阁原名温室,因藏此三宝,易名“三希堂”。图为布展后的三希堂。

  此次展出的三幅唐卡比较特殊,使用堆陵工艺。其中一副是特朗普来故宫时特意参观的。图为正在拆封的唐卡。

  养心殿东暖阁曾经悬挂着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训,在雍正时期,有“惟仁”二字之匾,对联为“诸恶不忍做,众善必乐为”。从雍正朝开始,这里是举行元旦开笔仪式的地方,称为“明窗开笔”。雍正朝以后,历朝皇帝均沿袭此典,遂成清代定制。图为养心殿东暖阁。

  康熙年间,东暖阁是专门制作御用物品的工匠工作间。雍正以后变成了理政、召见臣工和皇帝斋居的场所。到了清末,东暖阁成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场所。东墙下设有两宫皇太后的御座,御座前方为皇帝宝座,御座与宝座之间隔着纱帘。这就是晚清“垂帘听政”的场所。

图为皇帝用过的钟表。图为皇帝用过的钟表。

  本次展览参展文物除复原陈列外,还在展览中设置了皇家造办处、中央集权、明窗开笔、十全老人、乐在三希堂、养心佛堂、垂帘听政7个展示单元,介绍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系统的讲述了清朝最高权力所在地——养心殿的历史,通过浓缩的紫禁城一观清王朝的兴衰。

  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李娇阳 济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