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全力构建环保大格局和大气污染防治体系,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今年上半年,我市在京津冀及周边区域“2+26”个城市中PM2.5为63微克/立方米、浓度最低,改善幅度25%,改善幅度居28个城市和全省第一位,成为28个城市中率先实现控制目标的城市。

  市民:“我现在发的朋友圈全都是蓝天白云,但是以前不行,以前就有点雾蒙蒙、灰蒙蒙的。”

  去年以来,我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为245天,同比增加65天,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科学的监管。在市智慧环保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大屏幕上的污染点源进行实时监控,54000多个污染点源,一目了然。

  市智慧环保综合调度指挥中心监管员房靖昕:“我们看到的红点呢,就是当前监测点位出现了超标的情况,再出现超标之后呢,我们系统会自动向他们所在的负责人发送告警短信,收到信息之后,企业就会第一时间去查看超标的情况,同时会在24小时之内将情况反馈给我们平台。”

  而在以前,检测人员常常“跑断腿”也找不到污染源,现在上千个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五万多家污染源视频监控探头,成为环境质量监测的“千里眼”。

  市智慧环保综合调度指挥中心主任李健:“我们通过在线监测、在线监督、在线管理,能实现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实时地监控。实现精准执法、精准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把执法人员从人海战术中解放出来。”

  我市还设立了14个县级环境监管网格、173个乡镇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920名,实现镇街环境监管全覆盖。目前,全市网格员每天上报的案例达到100多个。

  济宁市环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孟青松:“把我们的县市区、行业、乡镇、到我们的网格员通过这个智慧环保平台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互动。 ”

  科学监管,精准施策。我市在全国率先构建起行业技术导则体系,围绕压煤、抑尘、控车、禁烧、增绿5个方面,制定了11项行业技术导则,将3284家污染源纳入导则体系,对照导则标准,整改“散乱污”企业2500家、关停784家。作为煤炭大市,我市牵住压减燃煤这个牛鼻子,共推广清洁型煤21万吨,对全市所有10蒸吨/小时以下的小锅炉进行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共取缔、改造燃煤小锅炉5329台。截止6月底,全市所有10万千瓦以上的燃煤机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济宁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