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大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伴随着市场的升温,如何防伪保真也随之成为业界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为了夯实文化名市建设基础,维护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版权保护工作,为文艺作品办理“身份证”,在面对侵权盗版时有了“护身符”。
宣传发动是把金钥匙
“前些日子我们做了一个广告剧,在腾讯网上放了半个月,结果莫名其妙地被下架了。询问后台服务才知道,原来我们的作品没有版权登记,人家担心被盗版,出于好意才这样做的。”崔战伟是山东牧言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近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让他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版权的重要性。
据介绍,在目前尚不健全的文化艺术品市场环境中,盗版侵权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多数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面对盗版侵权却束手无策。解决这一问题的“金钥匙”,在于加强版权宣传,提高版权意识。
为让更多人了解版权,并利用版权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市文广新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每年4月定为全市版权宣传推广月,印制宣传画和宣传册页、展板,在媒体刊发版权法律法规和小知识、小案例,播放公益广告,营造全社会版权氛围。委托市内动漫企业和影视制作企业,制作动漫公益广告和微电影《风筝谣》,在市县电视台和腾讯、搜狐等网站播放,点击量过百万。先后组织版权登记服务中心进入大虞文化产业园区、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等场所,举办讲座、发放材料、解答疑问、办理版权登记,有效扩大了版权的影响力。
随着维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我市版权登记量进一步扩大,由以前的每年三、四百件达到现在年登记量三千余件,范围由以前的印花、少量文学作品到现在涵盖核雕、红木嵌银、雕刻等非遗作品,影视剧作品,各类图书、书画、摄影、建筑图纸、商标图形等。
把服务送到家门口
日前,在潍坊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记者见到了正在办理版权登记的于光华。“我对版权的认识,是从一个教训中得来的。”于光华说,大学毕业后自己开了一个设计工作室,有个单位要求设计个图案,他很快便拿出了样稿。由于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缺少社会阅历,于光华把原图发给了对方。过了一段时间,那家单位还没有给答复,而且以种种理由拖延时间。于光华非常担心对方盗版自己的作品,经人介绍及时进行了版权登记,最终保护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从那以后,只要有新作品他都会先进行版权登记。
为了给于光华这样的文化工作者提供便捷的版权服务,2013年山东省云计算版权登记交易园区在高新区挂牌成立,这是全省第一个数字版权园区。
在此基础上,我市先后在奎文、潍城、寿光、高密、昌乐设立版权登记工作站,服务于当地产业园区和个人的版权登记申请业务。为鼓励版权登记工作的主动性,提高版权的服务意识,2016年市文广新局根据版权登记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购版权登记服务中心的服务。另外,积极开展市级版权示范单位、园区(基地)创建工作。自2014年开始,我市已连续三年开展市级版权示范单位、园区(基地)评选,累计有17家单位和产业园区获市级表彰。目前,全市拥有获国家级版权示范单位园区(基地)称号的3家,省级版权示范单位园区(基地)称号的13家。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版权不仅是文艺作品的“身份证”,也是走向市场的“通行证”。
在潍坊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记者看到在这里不仅可以办理版权登记,还可以把作品在网上展示交易。“我们把已经版权登记的作品放到网上展示,有微电影剧本、泥塑、3D立体画、商标等十几大类,买卖双方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洽谈交易,从而避免矛盾纠纷的产生。”潍坊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韩斌说。
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相继举办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会,为充分保护作者权益,我市参展作品也都提前进行版权登记,为后续洽谈交易扫除“障碍”。
为充分发挥版权效力,我市在抓好宣传服务的同时,还重拳出击加大版权保护工作。利用世界知识产权日,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市的侵权盗版集中销毁行动,对执法检查中收缴的侵权盗版图书、光盘、软件等物品公开销毁,向获得表彰的单位个人颁发奖牌,媒体现场拍摄、录像、采访报道,营造版权保护氛围,有力震慑违法犯罪行为。落实全国和省双打工作部署,开展版权执法检查,平均年出动执法人员1200余人次,版权案件结案率达100%。从近几年执法情况可见,娱乐场所的侵权案件所占比例较大,非法复制软件案件和侵权盗版出版物案件数量有所上升,针对这种情况,市文化执法局及时调整工作措施,联合公安、互联网文化发展管理等部门联合举行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效果。
来源:潍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