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如霞(前排中),山东财经大学退休教授,1977年参加高考,之前为工厂女工。这是她在上学前和工友的合影留念。梁如霞(前排中),山东财经大学退休教授,1977年参加高考,之前为工厂女工。这是她在上学前和工友的合影留念。

  1977年,关闭十余年的高考考场重新开启,也重新开启了无数人的命运。恢复高考40年,伴随着全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步伐,山东的高考改革也在探索中前行。高考改革,更加尊重教育公平。2017年,山东启动新高考改革,被称为高考改革新元年,选考科目不断调整,探索多元录取的评价方式,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也在慢慢扩大。

  恢复高考

  迎来改变命运之机

  恢复高考前,从1966年到1972年的6年间,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高等学校试点招收少量工农兵学员外,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几近停滞。1972年,高校恢复招生,但实行的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原则,给予“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推荐资格。同时,应届高中生,或者进厂务工,或者下乡劳动,失去直接升学的机会。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十年中积压下来的570多万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男女,从车间、农田、军营……走进了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考场。

  现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强,是恢复高考的1978级考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推荐’,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恢复高考,才是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的起点。”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彭欣,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级学生。他18岁高中毕业后下乡当过知青,进厂当过工人。“如果没有高考,我顶多算一个优秀的中药炮制工。”而现在的他,是德高望重的中医教授,治病救人,传道授徒。

彭欣的大学毕业照彭欣的大学毕业照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守森更是坦言,“我祖辈皆农民,对于一个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之子来说,高考确确实实改变了我的命运……”

  谈起现在的高考制度,彭欣禁不住想对当下的年轻人说几句话。“考大学是发奋成才的最好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不过,读大学和不读大学完全不一样,高考制度还是当今社会竞争体系中最公平、最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上这么多的岗位竞争与人员选拔机制,最严密最公平的还是它。”

  从考查知识点

  到注重解决问题

  山东高考40年,也是不断变革的40年。40年来,高考在从考查“知识记忆”转向考查“能力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004年,教育部将山东、宁夏、广东、海南四省区列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2007年,山东高考考试科目全部自主命题,实行“3+X+1”,即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基本能力测试模式。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不但在命题主体上打破了全国统一的传统,而且在命题思想由过去比较强调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在内容设计上增加了应用题和能力题,在试卷类型和结构上由以往的以单科知识和能力测试为主导向以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测试转变,初步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

  山师附中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侯新磊从事教学工作已近16年。“以历史科目为例,说实在的,这几年来高考越来越难了,难在哪里呢?更加关注对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以及用历史眼光解决问题的能力。”

  侯新磊是1998年参加高考的,“那时候我们只要背诵知识点就行,课本上的细枝末节都要背到,现在这种思路已经完全行不通,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考生的时空意识、大历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这也迎合了时代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科目不断调整

  学生自主权更大了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各省自主命题。理工类考语文、政治、数学、理化等四科,文史类考语文、政治、数学、史地四科。到了1994年,山东高考在减少考试科目上进行了改革,开始推行“3+2”考试方案,即将高中毕业会考后的高考科目分为文史、理工两大类,并将理工类7门、文科类6门的考试科目都减为5门。所有的考生都必须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

  自此,山东高考科目不断调整。2001年山东高考中首次加入英语听力;2002年实行“3+X”,“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文综或理综;2007年山东高考考试科目全部自主命题,实行“3+X+1”模式;2014年,由“3+x+1”调整为实行“3+综合”模式,外语考试科目中的听力考试不再作为夏季高考内容;2015年,英语使用全国卷,恢复听力,计入总分。

  今年启动的高考改革,也被称作“新高考”,科目改革被称为是最大的亮点。按照新高考改革方案,高考科目调整为3+“6选3”,除语文、数学、外语所有考生必考之外,考生可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中自由选择3门,6选3有20种组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科目选择权,随之也要求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管理改革,实行选课走班,满足学生选科、选课的要求。

  根据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自2017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开始,考生夏季高考考试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和考生选考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组成,即“3+3”。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为全国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

  综合素质评价

  试点院校不断扩大

  “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其中,最不合理的是高中教师没有发言权。就能力评价而言,再好的考试也不如教师对学生的长期观察更准确,更不用说非智力方面的评价。”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提到。他建议,在招生中需要降低一次性笔试的比重,给那些与学生相处一年或几年的高中教师一定的发言权,给那些将要在大学与学生相处的大学教师一定的发言权。

  根据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到2020年,山东省的高考录取模式为: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依据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指考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

  自2017年秋季高中阶段入学新生开始,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科学设计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建立规范的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是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录取方式上,近几年,山东省不断探索多元录取方式,自2016年起,在部分高校,选择部分专业开展综合评价招生改革,探索“统一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学校考核(综合素质评价+面试)”的招生方式。高校依据考生的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校考核成绩,按比例形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今年,综合评价试点院校规模进一步扩大,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坚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立伟 实习生 陈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