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海岸新区完成海洋生产总值866亿元,增长21.3%,增速居国家级新区首位。9日,记者获悉,作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青岛西海岸新区2016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占青岛市总量的1/3。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规模将力争达到1650亿元。

  100余家海工企业聚集海西湾

  长282公里的海岸线、83平方公里的滩涂、42处岛屿,以及23处自然港湾,让青岛西海岸新区被赋予了“黄金岸线”的美誉。作为“黄金岸线”海洋产业最为重要的一环,海西湾所处的纬度,更被业界称作船厂选址的黄金纬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西湾集聚,打造了如今这个堪称世界级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基地。

  目前,海西湾已经形成了国内海工行业最完整的一条产业链,聚集了10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工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形成了以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为龙头,从大型船舶主机曲轴到大型低速船用柴油发动机、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港口及船用机械等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配套能力的大型产业集群。

  近年来,受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影响,修造船产业遇冷,但基于海西湾雄厚的技术实力,以及在海工装备制造方面的转型升级,基地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6年,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完成产值306.7亿元。北船新承接了8艘40万吨矿砂船和一座俄罗斯大型浮船坞订单,中海油、中石油海洋工程和武船麦克德莫特等3家企业也都相继承接了亚马尔项目。

  目前,新区船舶海工、航运物流和海洋渔业等海洋经济传统产业的发展态势趋于平稳。去年,海洋渔业完成水产品产值73.4亿元;航运物流产业领域,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805万标箱,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全球第七位。

海洋生物产业完成产值86.1亿元

  海洋生物产业完成产值86.1亿元

  2016年,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生物产业完成产值86.1亿元,增长16.6%。这一年,青岛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将有效推进海洋生物科研成果产业化;全国首个国家级“医用微生态制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选择落户在了新区的青岛东海药业。

  就体量而言,86.1亿元的产值并不算大,但作为“蓝高新”的代表,海洋生物产业的快速增长,不仅为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更代表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已从一家海藻加工企业,成长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涉足海藻酸盐、功能糖醇、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化妆品、功能食品配料、海洋微生物肥料等多个产业,积极拥抱大健康产业,并建成了我国海洋生物领域首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无独有偶。同样地处西海岸的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有着与之相似的发展路径。在17年的时间里,这家企业也实现了从工业级产品到食品级产品,再到海洋生物医药级产品的转型升级。该公司董事长吴仕鹏说,要在未来的5年时间里,使海洋生物医药占到企业产品的60%,建成5个国外原料基地和两个海外工厂,将企业打造成为一家海洋生物医药的国际化企业。

“十三五”海洋经济规模达到1650亿元

  “十三五”海洋经济规模达到1650亿元

  2017年3月16日,总投资近150亿元10个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落户西海岸新区。新引进的10个项目中,与海洋经济相关的项目就有两个。

  兰石海洋工程钻采装备项目,主要生产海上及陆地石油勘探开采核心装备,可为新区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走向“深蓝”添加助力;联想控股海洋产业运营总部项目,拟在新区建设海洋产业运营总部,打造海洋信息技术中心、海产资源贸易中心和海鲜业务管理运营中心。

  除了引进大量与海洋产业相关的项目,海洋特色园区也成为了新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

  “新区规划拥有前湾保税港区、青岛开发区、海洋高新区等8个海洋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并先后获批建设了海洋生物等3个省级和海工装备制造等3个市级海洋特色产业园。”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色经济发展中心主任李义波向记者介绍:“目前新区基本形成了船舶海工、航运物流、海洋石化、海洋生物、滨海旅游、现代渔业等六个海洋产业为支柱,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滨海影视、蓝色金融等海洋产业为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规模将力争达到1650亿元,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潘旭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