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40多年的发展,“烟台苹果”已达277万亩,品牌价值126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果”。新形势下,烟台苹果如何进行全产业链再造,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初春时节,万物萌动。在烟台栖霞市官道镇孙疃村西山上的温室大棚里,一场苹果育苗方式的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从果树上取根尖、茎尖细胞进行脱毒处理,然后在无菌的玻璃瓶中培育,生长出小幼苗。别小看这一个个不起眼的根尖、腋芽,用它们的组织细胞可以繁殖出10万、甚至100万株脱毒苹果幼苗。”2月27日,在烟台实林苗木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大棚里,负责人苏宝山介绍说,“一次欧洲考察发现了组织培养苹果苗木完全脱毒技术。但外国人一听是中国要买这项技术,800万欧元都不卖。如今我们自主研发成功,并大批量繁育生产。”

  全新组培脱毒苹果苗木培育种植模式,打破了以往传统苹果树苗种植模式,从苗木到丰产整整比传统苹果苗木种植缩短了一半时间,而且苗木质量大幅提升。这个基地按照年产1500万株果苗的规模建设,对烟台苹果品质提升、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经过140多年的发展,“烟台苹果”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去年,烟台市苹果栽培面积277万亩,产量481.3万吨,现价产值144亿元,“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126.01亿元。近年来,烟台市从供给侧不断强化科技投入、升级种植模式、做强产业链条,有力推动苹果全产业链再造。

  烟台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和砧木500多个,培育出“烟富3号”“红将军”等10余个优良脱毒品种,扶持建立苗木繁育基地1000亩,年繁育优质脱毒苗木400万株,为烟台苹果更新换代提供了充足的品种和苗木储备。全市标准化果园发展到120万亩,盛果期果园平均单产达到3吨-5吨/亩,优质果率达到70%以上,商品果率在95%以上。

  产业化是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推手。目前,烟台企业已开发出7大系列100多个精深加工品种,年加工能力超过400万吨,果胶生产和香精提取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围绕苹果肉、皮、籽、花等,先后开发出了苹果脆片、果胶、果粉、香精、籽油、酵素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日韩、澳大利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学良,是烟台富农苹果产业基金的具体负责人。过完年他就一直没闲着,马不停蹄地考察了一家荷兰实验室育苗项目、一家“新三板”上市的物流企业,还有几家苹果深加工企业、农业智能装备企业……这十几个项目都与苹果有关。

  去年,富农苹果产业基金正式签约启动,这是全国第一支苹果产业专项基金,规模总计10亿元。“作为一只引导基金,我们要起到引导和培育的作用。挑选的都是苹果行业最前沿的项目,也就是烟台苹果未来的发展方向。”

  发展壮大后的果品企业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德丰食品投资建设的栖霞果品拍卖中心项目已经启动,中心借鉴了荷兰花卉和日本苹果销地拍卖市场的成功经验,为烟台苹果更多参与国际对话做了准备;烟台市果品总公司投资建设的烟台苹果网,将努力打造国内果品行业第一个垂直电商平台。

  在烟台,苹果的第一、二、三产业的界限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高度融合的“六次产业”。围绕一枚小小的苹果,从育苗、种植、生产加工、仓储包装、物流、金融等都将被打通。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