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生物专家任宪君团队研发的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全封闭生产线 记者王颖军 摄

  “垃圾围城”成为全国性难题。即便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生活垃圾处理也是以焚烧后填埋为主。济南时报记者近日独家了解到,由山东一位生物专家牵头研发的生活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取得成功,不焚烧不填埋,不仅对环境无害,而且垃圾都能变废为宝,环保人士期待这项技术在济南落地。

  [世界难题] 发达国家垃圾严格分类,也是以焚烧后填埋为主

  家住长清的孟凡利是一名民间环保工作者,自打5年前济南市第三生活垃圾处理厂选址长清马山镇,孟凡利一直忧心忡忡:“长清的水质好空气好,不少济南市区的上班族住在这里,每天开车上下班,只为住得舒坦。一个垃圾处理厂会把地下水和空气破坏到什么程度?”

  孟凡利为此做了大量调研。居民生活垃圾以每年8%10%的速度增加,全国已经有2/3城市“垃圾围城”,而除了填埋和焚烧,对堆积如山、臭气熏天的垃圾,政府苦无良策。

  即便如德国、日本等技术先进、经济发达国家,他们的民众遵纪守法严格履行垃圾分类投放,垃圾处理设备可以对分类后的少量垃圾资源化利用,大部分仍然以焚烧后填埋为主。

  记者了解到,为了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济南等多地曾花上亿元或者数亿元从发达国家进口垃圾处理设备,无奈咱们的未经分类垃圾含水量太大,只能分拣固体垃圾的进口设备派不上用场。

  [济南现状] 唯一处理厂早“吃撑”,新建垃圾厂难运行

  近日,孟凡利当向导,记者来到位于长清马山镇的第三生活垃圾处理厂。据公开报道,此处2011年确定建垃圾处理厂,计划2014年投入使用。但时至今日,这里尚未处理过垃圾。问及原因,马山镇政府相关负责人称“还在建设中”。记者现场看到,厂区内一座3层办公楼端庄大气,4处大型填埋区设施齐全,绿化带的树木也早已郁郁葱葱,并没有仍在施工的痕迹。值守的工作人员称,不清楚什么时间开始接收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