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比2010年提高了1.51岁。而2014年青岛市的人均预期寿命为80.98岁,基本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高于全省及全国的水平。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反映出我市医疗卫生条件的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以及各类养老助老保障制度的完善。
数据 人均预期寿命超80岁高于全国
《2014年青岛市居民死亡原因分析报告》显示,青岛市的人均预期寿命为80.98岁,基本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而80.98岁的期望寿命高于全省及全国的人均期望寿命。据了解,截至2015年年底,山东省人均预期寿命78岁,高于全国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
2000年至2010年青岛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00年的75.84岁增加到2010年的80.10岁,11年增长4.26岁。其中男性增长了3.92岁;女性增长了 4.56岁。女性人均预期寿命在各年份均高于男性。
分析 岛城居民健康水平逐年提高
“人均预期寿命在国内、省内居前列,说明岛城居民的健康水平越来越高。 ”专家介绍,通过人均预期寿命的比较分析,可以衡量出该国家(或地区)人们的健康水平。根据分析,青岛居民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9.71%,死亡率为 621.1/10万,2014年较 2013年(606.04/10万)上升2.48%,其中,恶性肿瘤和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是青岛市前三位死亡原因,占慢性病死亡的84.61%。如果去除这3种疾病死因,全市人均预期寿命可提高11.47岁。也就是说,慢性病是目前危害岛城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为此,青岛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健全慢性病防治网络。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提出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健康四大基石的概念,以解决70%的健康行为问题。针对影响居民寿命和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青岛则通过政府主导开展慢性病防控示范创建,逐步建立健全居民健康管理体系,开展健康促进,培养健康行为,实现多部门、多环节、多层次、多措施控制慢性病社会和个人危险因素,促使市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养老 困难老人居家服务全覆盖
近几年,我市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支撑、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方面,依托专业社会组织、企业、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全市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2600多名,服务项目包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紧急救援等。其中,为7788名城乡困难老人提供每月45—60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了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社区养老方面,截止到2015年底,全市城乡建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1032个,覆盖了90%的城市社区和53%的农村社区。政府对每个日间照料中心每年给予运营补助5—10万元。
机构养老方面,对改建新建养老床位给予每床6000至12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每月200—300元的运营补助;建立了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意外伤害责任保险制度,年保费额150元,其中政府补助120元,解除了养老机构的后顾之忧。实施高端服务业十个“千万平米”计划,建设养老服务设施100万平方米,其中建成8处集孤老供养、优抚保障、孤儿养育、救助管理、社会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并投入运营,每处床位800—1400张。投资3.7亿元实施青岛市社会福利院改扩建,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床位1465张。截至2015年底,城镇养老机构175家,全市养老床位总数5.9万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