泺源大街与历山路交会口,李源和妻子在忙着为客人做板面。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周青先摄泺源大街与历山路交会口,李源和妻子在忙着为客人做板面。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周青先摄

   编者按

  凌晨时分,不少人已酣然入睡,但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夜摊一族的生意才开始不久。在省城,作为一种边缘经济,洪楼夜市、济微路夜市、北园大街夜市、姚家庄夜市等已为不少市民所熟知,它们的存在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也给市民提供了另一种休闲和消费选择。在与管理者的角力过程中,不同的夜市形成了不同的生态,有的被纳入监管,有的在聚集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江湖。今天起,齐鲁晚报将连续三天刊发报道,揭秘夜摊江湖。如何使夜摊成为城市商业的有益补充,既需要从业者的自觉,也需要管理者的智慧。

  夜渐深,仍有人不肯归家,街头巷尾,寻觅美食,慰藉心灵。有夜行人,自然就有为其提供服务的行业。在济南,这座常住人口超过600万的城市,有着这样一批“深夜食摊”,日落而作,日出而息,为夜行人提供酒食。你是否也曾好奇过,这些“深夜食摊”背后的故事?摊主到底是什么人?他们的收入真的很高吗?

   一天干16小时,伤了病了才休息

  摊位简介

  地点:泺源大街与历山路交叉口

  摊主:章丘人,夫妻档

  主营:牛肉板面

  摊龄:三年

  收入:年入15万

  晚上8点半,夜幕降临,路灯渐亮,泺源大街与历山路交叉口西北角,李源和妻子照例撑起了他们的牛肉板面摊。

  板面摊摆了三年,很少有早退的情况。每晚8点半到凌晨4点半,是他们雷打不动的出摊时间。李源说,干这一行,没能来肯定是有事,没有休息之说。

  事实上,工作时间远不止此。凌晨4点半收摊回去后,他们要煮鸡蛋、扒鸡蛋、买菜、洗菜、切菜、补充各种调料和卤货,一直到早上9点才能睡下。下午4点起床后,又要马不停蹄地和面,直到晚8点多出摊。

  去年,板面摊破天荒“休息”了15天,那是因为妻子游玉珍在一次熬制配料时,不小心烫伤了脚。幸运的是,板面摊的生意还不错,几乎整晚人来人往,一天能卖出上百碗面。小碗板面6块,大碗7块,顾客习惯加点菜、鸡蛋、肠和卤货等,以平均每单10元来算,李源每天的营业额在千元以上,以利润50%来算,板面摊的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

  即便收入还不错,夫妻俩没在济南买房,而是选择在海晏门租下一间20平的车库暂住,房租每月600元。作为章丘农村人,他们在老家有盖好的大房子,但因长年在外打拼,家里房子只能任其空置多年。

  “孩子在长清上大学,还不确定毕业后去哪儿,不能买房子。”李源说,可能是在济南租房子住,虽然打拼多年,夫妻俩总觉得自己是外地人。

  卖板面前,夫妻俩在济南开了十多年“夫妻出租车”。四年前,为照顾即将高考的儿子,两人放弃开出租车。一位祖孙三代做板面、跟李源关系特别铁的安徽老战友知道后,力邀他去安徽学做板面。“确实好吃,因为有秘方,我是学到精髓才回来的。”李源说。

  在这里三年,很少有和城管冲突的时候。摊子位置稳定下来后,周围小摊也慢慢越聚越多。附近一位卖把子肉的摊主看他们生意好,也上了板面,但李源并没有说什么。他对自家的面很自信:“好吃不好吃,吃过一次就知道,我们的口味别人模仿不来。”

  尽管劳累,游玉珍有自己的“盼头”。她期待能尽快“完成任务”——读大二的儿子就业、买房、买车、结婚。“之后就不干了,到处走走玩玩,你别看我是章丘人,百脉泉等景点都还没去过,很想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