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岛到珠海牛头岛,管延安带着他的手艺穿越了大半个中国。港珠澳大桥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通道工程,而深海沉管隧道施工,更是国人的首次自主创新。而在完美献上沉管与深海的初吻后,管延安凭借精湛的操作技艺也成了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险情排除缘于无数次演练

  2013年年初,管延安来到广东珠海牛头岛,成了岛隧工程建设大军中的一员。自那以后,一年能见上一面竟也成了管延安妻子和儿子的奢望。好不容易借“最美职工”颁奖典礼,管延安回到山东,但他也没通知家人,甚至没在家乡多呆一天。

  在牛头岛,作为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Ⅴ工区航修队钳工,管延安负责沉管舾装和管内压载水系统安装等相关作业。沉管舾装对导向杆和导向托架安装精度要求极高,接缝处间隙误差不得超过正负1毫米。这本是十分严苛的要求,但管延安却依然“嫌多”并做到了零缝隙。

  每次安装,管延安带领舾装班组同测量人员密切配合,利用千斤顶边安装边调整。从最初需要调整五六次到现在只需调整两次,就可以达到“零误差”标准。目前,经他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8次海底隧道对接任务,无一次出现问题。 

  精准对接后,海底瞬息万变的环境还是会制造各种难题。有一次,管内压载水系统突发故障,水箱不能进水,沉管安装只能暂停,必须安排人员进入半浮在海中的沉管内维修。浮在水上的沉管犹如一个巨大的混凝土箱子,除了一个直径一米多点的人孔,没有其他的换气通道,空气湿度在98%以上。什么概念?只要进入里面,别说作业,就是站一会儿,身上的汗就会渗出来。

  从打开密封的人孔盖板进入管内检修、排除故障,到完成人孔盖板密封全程不超过三小时,效率之高令人惊讶。“这得益于之前无数次的演练,在每节沉管沉放前都要求做至少3次演练。这是第25节沉管,至今完成了75次演练,我记得远远不止。”管延安说。

  上个螺丝都要检查三遍

  管延安与钳工的缘分,得从1995年初中毕业时说起,那时18岁的他开始跟着师傅学钳工。经过21年的勤学苦练,如今的管延安精通錾、削、钻、铰、攻、套、铆、磨、矫正、弯形等各门钳工工艺。经他手拧好的螺丝有2万多颗,而零失误也是他保持的纪录。

  当然,技艺并非一日炼成。1996年初,管延安跟师傅学习电机维修。一次发电机常见故障维修后,他“胸有成竹”,没有进行检查,结果发电机刚装上就烧坏了。师傅虽并未责罚,可管延安自己却羞愧难当。自此,经他维修后的机器在被送走前,他都会检查至少三遍——这已经成为烙在他脑里的习惯。

  从学徒到师傅,初中毕业的管延安现在带着两个大学生徒弟。管延安对徒弟们经常说的话就是“再检查一遍”,强调最多的就是“反复检查”。徒弟小张说:“管师傅上个螺丝都要检查三遍。”

  “专注”“做什么事情都能静下心”,这是同事们对管延安的一致评价。每次沉管安装完成后,压载水系统的电动蝶阀都要从沉管里面拆回牛头岛,经过维修、检测后方能重复使用。法兰盘则是蝶阀的关键部件,每次维修管延安都亲自动手。

  21年“钳出”13本修理日志

  在管延安的柜子里,有13本他如数家珍的“文物”。他习惯给每台修过的机器、每个修过的零件做笔记,将每个细节详细记录在个人的“修理日志”上。

  “遇到什么情况、怎样处理都记录下来,晚上睡觉前反思反思下次如何避免。”从入行到现在,像这样的日志,管延安已记了厚厚十几本,闲暇时他都会拿出来温故知新。在这些“文物”里,除了文字还有他自创的“图解”。如今他也将这个习惯传承给了徒弟。

  最美职工颁奖礼上,对管延安的评语是:正是这样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才造就出这样一位“大国工匠”,才能创造出港珠澳大桥这样的“中国品质”。

  “很多人干了一辈子工程,也没机会干这么大的工程。”对于当初从青岛一家机电厂辞职到珠海的决定,管延安没想过后悔。对他来说,一次次重复的工作需要两点:耐得住寂寞的静心和看得到的未来。

  “未来,当我开着车到香港穿越海底隧道时,我可以骄傲地给孩子说,这跨海工程有我年轻时留下的汗水。干了这么多年,一节管一节管对接起来,对它也有感情。”距离工程竣工还有1年,管延安常常想象未来跨海隧道建成后的场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周国芳 实习生 韩晓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