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寡、失独、独居……如今,这个群体老人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应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老人是弱势之中的弱势,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这些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记者昨日从市老龄委了解到,烟台现有空巢或独居老人约72万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49.7%。“空巢”老人亟待引起社会的关注,养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把目光聚焦这些群体。

  慈善义工关注独居老人

  今年68岁的王同喜老人一直独身,住在芝罘区德润街3-4号。他的左半边身体不能动,自母亲去世后,没人收拾整理家务。老人厨房的玻璃已经有20多年没擦过,连家政擦玻璃的人员也不愿意擦。家里的桌子上落满了灰尘,衣服,床单也已经很久没有洗,厨房里散发着令人窒息的味道。

  在残联,他与残疾义工姚俊不期而遇,当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姚俊和许振珊就和他结为了长期帮扶对子,这个对子一结就是8年。每周日义工都抽出时间到老人家中服务,洗衣服、擦玻璃、陪老人下棋,过年过生日都把老人接到家中……让老人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对那些身体有病的孤寡或空巢老人来说,感觉生活无人照料是面临的最大困难。事实上,像王同喜这样“空巢”的情况非常普遍。市区文化苑社区曾组织专门的筛查工作,并最终筛查出10多名“空巢老人”,绝大部分的空巢家庭是一个人独居,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经是95岁高龄。虽然和社区2000多户常住家庭相比,10多户空巢家庭所占的比例并不算是非常高,但文化苑社区流动人口比较多,租住在此的情形非常普遍。在其他老的居民小区,空巢情况更为普遍,所占的比率因此也相对更高。

  “失独家庭”面临养老窘境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一直是家庭生活的希望,如果一场变故,使这样的理由与希望骤然化为乌有,会是怎样一种打击?近日,记者联系这个独特的群体采访,不是被拒绝便是要求化名,被称为“失独者”的他们,除了情感的煎熬,还要面临养老的窘迫,亟待社会更多关爱。

  如果时间能停留在2011年6月7日之前,今年50多岁的老吕(化名)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那时他19岁的儿子还活着。那一天,儿子因为骨癌恶化而去世。儿子去世后,老吕的妻子从精神到身体全线崩溃,被人送到医院后,医生说这是精神受到高度刺激后,压抑和痛苦相互交织产生的一种半昏迷状态。哀莫大于晚年丧子,那年,他和妻子都是53岁。从那之后,老吕的妻子天天缠绵于病榻,不愿出门见人,精神极度脆弱,一说起儿子就会哭上一天。老吕也再没出门工作,靠偶尔打个零工维持着这个家,照顾崩溃的妻子。但令他担忧的是:假若有一天他真的老了,和妻子双双活动不便甚至不能动弹的时候,谁来支撑起他们这个家?

  记者和失独家庭接触发现,伤心之余,他们最担心养老。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首批独生子女的父母正步入晚年,少子时代到来、生活成本提高让“育儿养老”的传统观念受到现实冲击。

  2010年夏天,个体户孙女士(化名)年仅20岁的女儿在一场意外中身亡。绝望中的她想再生一个孩子。2012年,已经48岁的她终于怀孕,为了挣钱养孩子,她在怀孕3个月时还蹬三轮车运货,为了一天能赚20来块钱。这样执着地走上重新生子之路的高龄孕妇,还有不少。

  尽管从医学角度上说,妇科专家并不提倡高龄妇女怀孕,但只有重新获得孩子,才能修补她们心灵深处的创痛,将生活的信心重新拾起。那么,我市现已申办二胎生育证的家庭有多少?已经生产二胎的有多少个家庭?带着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市卫计委相关科室负责人王科长,但截止发稿时,尽管记者多次咨询,该负责人不知为何始终没有为我们提供相关数据。

   志愿者探寻关爱失独老人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失独老人”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无法避免也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如何让他们摆脱失子、失女之痛的阴影,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安然愉快地度过后半生,除了把这些特殊家庭的晚年幸福及早地纳入议事日程,还应积极组织这些家庭参加社会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来冲淡他们的记忆伤痛。

  晚报义工中心在2012年发动的“孝行天下”大型系列活动中,开始组织了解“失独老人”为主题的活动。在当年11月11日组织了“相约南山公园、文化中心广场共赏菊展”活动。在晚报义工“夏日温情”大型系列活动即“常回家看看”活动之后推出另一个活动项目“关爱失独老人”,晚报义工管理中心安排10个义工小组分布到社区和各县市乡镇走访和调查,对失独老人给予关心关爱结对服务。

  烟台青年志愿者协会失独家庭帮扶群自201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失独家庭帮扶的有效方式,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这些失独家庭的老人们走出失独阴影,安享一个幸福的晚年。从成立之初的认亲会,到八月十五的茶话会,再到各种送温暖活动,这些不断的努力逐渐拉近了志愿者和失独家庭的距离,这些失去孩子的老人们从紧锁心门拒绝志愿者,到现在愿意向志愿者倾诉心里的苦痛,已经逐渐走出阴影,慢慢融合到社会之中。

  对于失独老人的生存现状,义工进行了初步的调研,发现他们在经济、养老、社交、身体和精神状况都存在不小的问题。社会各界都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义工们也希望作为失独者个人,也应该积极调整心态,以更好的态度面对未来的生活。希望通过政府、社会、义工们的共同努力,让失独者也能够同其他老人一样安享晚年。

   烟台老龄化程度居全省第2位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老人养老难日益显现,人们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在增大,“住不上”和“住不起”的窘况并存。而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社会现实的挑战。三十多岁、四十刚出头的“70后”,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各行业的中坚力量。工作压力大、日常应酬多,是这一群体的真实写照。对他们来说,照顾老人变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对于刚刚步入社会开始打拼的“80后”,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和竞争激烈的工作,对于并不遥远的父母养老问题,“囊中羞涩”的他们感到十分困惑。

  失独、孤寡、独居……这些老人群体日益庞大。按照联合国公布的标准,当一个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到7%,或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10%以上时,就意味着这个地区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市老龄委公布的数据,我市自198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省和全国分别提前了7年和13年,具有进入早、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近年来,我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又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愈加明显的趋势,失偶、失独老年人数量也有所增加。

  烟台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数字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2%,比全省高4个百分点,比全国高7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等相关问题。我市失能半失能老人约27万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8.6%),空巢或独居老人约72万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49.7%),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这些有着特殊境遇的群体,处在养老中最需要被照亮的角落,亟待全社会的关注。(YMG记者 刘晓阳 通讯员 葛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