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

  倾力深挖细查

  2015年山东加大巡视工作力度,全面开展专项巡视,每轮采取“一托三”方式,10个巡视组对30个县(市、区)专项巡视,全面安排3轮。每个组在2个月时间巡视3个县(市、区),平均下来,一个地方仅有20多天,在巡视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发现问题而不走马观花?七组认为,越是工作任务繁重,越要抓住重点,深挖细查。

  进驻被巡视单位前,七组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员集中学习领会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的任务安排,明确方向,瞄准重点。同时,针对每个被巡视单位,组员们大开“诸葛亮会”,并根据纪检、组织、检察、审计、信访等部门反映的情况,以及网络等渠道收集到的信息,提前做足“功课”。得益于此,今年首轮专项巡视,七组很快就找到了被巡视地方的巡视重点。

  明确了“主攻”方向,接下来就是深挖细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查阅大量的文件资料。七组的组员经过多年的实践锻炼,面对各种专业性强的文件资料毫不含糊。

  某市一名区直部门党委书记,在自己调任的当天上午,临时动议调整了一批干部,严重违反组织程序;某市一名年轻干部,档案造假问题严重……这些问题,都隐藏在各种材料的字里行间,却逃不过七组组员的“火眼金睛”。

  “党委会议纪要、组织人事档案、审计报告等,里边都可能大有文章。即便问题被想尽了办法掩盖,这些资料里也会留下蛛丝马迹。”仅今年首轮专项巡视,七组就查阅文件资料1100余卷。

  对信访工作,七组也极为重视。尽管巡视期间收到的信件很多,但组里有专人负责,坚持每信必看,分类处置。对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的,及时深入了解,对不是巡视职责范围内的,按规定转有关部门处理。

  边巡边改

  不让问题留存

  既要精准发现问题,又要着力推动解决问题,这是七组在巡视中一直坚守的原则。

  2013年,七组巡视某县时,许多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惠农补贴经常领不到,有可能被套取、挪用。各种线索都集中指向了该县财政局原局长王某。七组没有按惯例简单地向当地转交问题,而是积极商请市纪委提前介入、立案审查。这件事,当地群众拍手叫好,党员干部深受震动。

  回想起来,七组同志说,这种边巡边查的方式,起初并不被广泛认可,但恰恰符合现在的巡视工作理念。“边巡视、边移交、边督办、边整改,凡是能在巡视期间解决的问题,都要及时解决,不能发现了问题,还让问题继续留存一段时间。”

  对被巡视地方、单位的反馈,历来是巡视重头戏。七组点出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戳到痛处、实处,让被巡视地方、单位心服口服。但在七组组员们看来,问题反馈了,巡视报告写出来了,远不是巡视的终点。被巡视地方和单位有没有整改、整改效果怎么样,这些都得紧抓不放。

  会同省委巡视办,七组严格督促被巡视地方和单位认真落实主体责任,逐项逐条进行整改、严肃问责。确保巡视发现的问题件件有着落,切实做到真正改、改彻底,不讲情面、不留后遗症。

  “对被巡视地方和单位而言,发现了问题肯定是痛苦的、不舒服的,但若不及时整改,势必会出现更多的问题,造成更大的痛苦。”李平瑞表示,巡视发现问题不是给被巡视地方和单位找麻烦,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巡视的成效,最终要通过解决问题来检验。”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