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综合资讯>正文

治堵思维之变 政府掏钱提供免费公交

A-A+2013年7月19日17:48山东商报评论

  北京“首堵”成了国际谈资,限车限购在各地“阴云笼罩”。堵路,堵心,城市治堵,越限越堵。仰仗限车限行,滋生的是一种依赖,也往往错失一个个治堵良机。当限车限购成为治堵的代名词,公众期盼的是管理者能集思广益,广开渠道。摒弃一种方法,背后更得做到摒弃一种思维。城市治堵,真心需要“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气魄。 记者王斌细嚼城市治堵,我们欠缺的却是思维发散,‘多路治堵’。譬如重新审视城市功能区划分,道路建设避免拉链式施工,倡导多种交通工具的 ‘绿色出行’。面对洪水猛兽,疏堵结合,这是一种智取。

  【汽车社会】

  “首堵”成国际谈资拥堵向小城市蔓延“北京?北京更堵啊。这里是泰国,淡定点。”

  2012年年底上映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不仅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奇迹,也拿“中国式堵车”戏谑了一把。

  影片中,乘坐出租车的主角徐朗打算赶往机场,却被困在曼谷熙攘的车流中。泰国的哥轻蔑的语气,让“首堵”一夜之间成为国际谈资。首都变“首堵”,早已给北京添加了一个尴尬的“软实力”。

  恰在几天之前,7月15日,一汽集团公司迎来建厂60周年纪念日,这也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整整走过60年。

  与60年前相比,中国汽车工业如今的规模令世界瞩目。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000万辆。然而规模大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社会的体质强。抛开在汽车工业制造领域自主创新和品牌打造的短板,中国人的汽车生活,尤其是在大城市,俨然陷入一种困局。

  当“首堵”成国际谈资,当朝夕式堵车演变为全天候堵车,当堵车常态化向二三线城市蔓延,人车生活带给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的,却是恐慌与焦虑。

  【“限”字效应】

  限车限购“阴云笼罩”带来的焦虑和恐慌7月10日,有中汽协人士指出,未来天津、深圳、杭州、成都、石家庄、重庆、青岛、武汉可能会汽车限购。中汽协在表示反对限购政策的时候,理由除了认为限购对于治理堵车效果有限之外,还明确提出,这是地方政府的“懒政”。

  一石激起千层浪。抛开中汽协自身的立场和站位,“八城或限购”的放大效应,着实让公众揪心一把。“限购这样的举措会涉及到各方的利益,而这种决策过程是需要经过充分论证的,有没有别的替代的方法,各种方法的优劣的得失,作为决策者在决策的时候应当慎重考虑。”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伟东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便谈到了对限购治堵的看法。在他看来,限购最简单,也最易遭人诟病。

  早在2012年8月,北京市实行小客车限购的第20个月,摇号人数就已突破百万。在那个月,中签率仅为1∶52.8,创下当时的历史新低。据《北京晨报》报道,北京市实行“尾号限行”措施后,部分单位领导干部占用两辆车以应对限行。2011年8月,北京市监察局在回复政协委员提案时表示,将据此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刊文指出,随着中签率越来越低,也催生了一些乱象,如全家突击学车占坑摇号、“虚假诉讼”过户车牌、驾校出现速成班等,而“租车牌”、“以租代售”则更为普遍。尽管交通部门以及法院均表示,此举存在很大风险,但仍挡不住一些刚需车主的热情。

  作为一个标本,北京在限车限购方面可为其他城市所借鉴的,恐怕只剩下摇号中签率热络的话题,以及每日不同车号限行带来的繁琐和城市运营成本的激增。

  【公交“短板”】

  涨价风波暴露“一条腿走路”尴尬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一号线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作为战备工程,北京地铁在通车后很长时间内不对公众开放,市民需凭介绍信参观和乘坐。

  而就在今年7月12日,已拥有17条运营线路的北京地铁日客运量创下峰值,达到1104.69万人次。几乎就在同时,“北京地铁涨价”的消息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而据《北京晚报》报道,公众推测的依据,源自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宣布6月启动的一项专项调查。与官方的否认回复相对的,是网民们在微博、论坛中“言之凿凿”的爆料:据地铁内部人士透露,北京地铁正讨论定价,可能取消统一的2元票价,与上海接轨,实行分段计价制。

  涨价风波背后,则是巨额财政补贴的不堪重负。据北京当地媒体披露,2013年,北京市财政局安排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补贴财政预算共计178亿元。“政府到底还能如此补多久?”成为公众一个必然的话题。

  公共交通如今已成为城市拥堵的分会场,它不分早晚,在地上地下同时上演。谈及城市治堵,公众曾经呼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但诸如北京等许多城市目前公共交通的畸形状态,暴露出的,却是“简单粗暴”的治理理念下,公共交通一条腿走路的尴尬。

  【多路治堵】

  治堵除了挖潜力更需要广开渠道“北京公交地铁涨价风波”之后,交通专家徐康明表示,如果政府要考虑调整,那也是个综合的措施,是继续实施“普惠”的票价政策,还是考虑“定向”的补贴。

  记者在资料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早在2005年,徐康明就曾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指出,北京限制机动车只是时间问题。他当时说,北京对机动车限制早一点行动,付出的代价就少一点。

  八年过后,北京仍屹立于“首堵”之巅雷打不动。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限购限行带来的并不是交通状况的明显改善,以及城市空气质量的自我休憩。公众已开始反思,限购限行的惯性思维,是否让我们的城市错失了治堵的良机。

  反思已开始,另辟蹊径者慢慢多了起来。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从7月1日起,每天5点至7点成都中心城区公交车可以免费刷卡乘坐,新开行公交线路2个月内乘坐也免费。

  据新华社消息,今年7月开始,宁波则启动“市区1小时免费换乘”计划,以提升公共交通中转率和利用率。

  就在上周“涨价风波”发酵的当口,北京市公交系统也作出了新的举动。今年9月起,北京定制公交平台即将上线。届时,上班族可到平台提出自己的出行需求,公交部门将根据这些需求开行“居住区-工作地”一站地的商务班车,保证一人一座,费用虽较目前普通公交贵,但仍有一定的吸引力。

  当限车限购成为治堵的代名词,公众期盼的是管理者能集思广益,广开渠道。摒弃一种方法,背后更得做到摒弃一种思维。

  我们曾经讨论如何治理井盖难题。舆论一致提出,须摒弃“多龙治水”的顽疾———战线铺的过长,反而没了效率。

  细嚼城市治堵,我们欠缺的却是思维发散,“多路治堵”。譬如重新审视城市功能区划分,道路建设避免拉链式施工,倡导多种交通工具的“绿色出行”。面对洪水猛兽,疏堵结合,这是一种智取。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