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育部有关通知严令禁止“点招”,要求不得出台涉及“点招”录取及收费办法等等。然而,这个从未被认可的招生形式,却从未绝迹。眼下各地高招如火如荼,严令之下“点招”不但没有禁行,反而潜行得更加隐蔽,且收费更高。
一个“点招”一百万
“江苏点招网”“求校教育”……网上热闹的“点招”网站,让今年江苏省的招生新规有些尴尬,因为根据《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江苏取消了选择性招生。
记者通过网页上的联系方式与一位陈老师联系获知,“点招”学校须是考生志愿填报的学校,收费因校而异。就记者提出的南京某高校,他开出了100万元的价格。
知情人士透露,这些“中介”中有一部分是纯骗钱的,但有一部分是确实能起作用的,他们一般都与高校或多或少有些关系,或是在学校工作过,或是认识学校有关负责人等。
“点招”中介开出的价格在记者随后的采访中得到了证实。南京某本科院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点招”指标大大下降,只有去年的五分之一,价格也上涨了5倍,去年一个“点招”指标二三十万,今年起码要100万元。
记者调查还发现,在一些地方,“点招”名义上已关上大门,却打开了另一扇窗。
“‘点招’的说法已经过时,现在艺术类招生和自主招生是比较通行的做法。”山东一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
艺术类招生的“空子”较大,一是“校考”时有关系的家长会跟考官联系,保证孩子的分数不会太低;二是艺术类招生是招生学校单独划线,“基本是学校想要谁就是谁了,不过费用不低,光打通关系就得10万元以上。”这位家长说。
某高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校每年“点招”收费都在1000万以上,已经成为教师福利和学校发展经费的重要来源。
“点招”涉多方利益
“点招”涉及多方利益,已经形成学校、家长、中介等一条利益链条。
“‘点招’指标是个烫手山芋,僧多粥少,学校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南京某高校副校长说,“干扰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权,二是钱。”
“点招”名额少了,不仅价格“水涨船高”,更是成为少数领导的特权。一所211高校的招生老师说,以前院系招生老师就能申请到“点招”指标,如今全部在校领导手里,“最后起决定作用的是领导。”
除领导外,“点招”指标还可以分配给“校董”或者“关系户”。近年来,为了筹措办学资金,全国有100多所高校成立了董事会。在一些高校,捐赠数十或数百万元给高校便可成为校董,也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点招”指标。
此外,“点招”的另一获益者是高校教职工子女。普通高校教职工子女报考父母所在学校,且上了该校所在录取批次的最低控制线,可照顾录取。这样的“内部优惠”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存在。
江苏一所理工类高校的在职教师告诉记者,只要是学校正式职工,其第一代直系亲属高考考本校都可以享受“点招”政策,待遇和普通招生学生一样。按照相应分数,本校子弟考生还可以选择相关专业。
公平之网应织得更密些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校可以在预留1%计划的同时,为自主招生、保送生、特长生以及部分高校的艺术类招生预留一定比例的招生计划,这些计划在录取时可以根据生源情况调剂使用。但在政策的具体执行中,这些往往成为权力和金钱交易的对象,成为一小部分特权群体共享的“蛋糕”。 江苏省教科院张扬生研究员认为,“点招”如同毒瘤,需要猛药医治,而首要的医方就是信息公开,比如对预留计划招入的学生情况应全部予以公示,并且阐述招生的依据和理由。这不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法规中加以明确,更需要各地进一步加强高招的透明度和网络化,把高招的公平之网织得更紧一些,更密一些,让这一交易没有操作的空间和时间。
(据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