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战争年代,有这样一支队伍。从祖国最东端的渤海之滨打到了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这支队伍就是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
12月16日,“为了人民—红色齐鲁百年印记”网络主题活动宣传采访团一行人走进宁津县艺术中心,在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里,一页页泛黄的文件,一张张定格历史的照片,以及饱含红色回忆的革命文物,引领着参观者穿越时空,追寻历史足迹。
活动现场,在讲解员带领下,采访团仔细观看、聆听,重温渤海军区教导旅的峥嵘岁月。大家被一幅幅照片所吸引,被一件件实物所感染,被一段段故事所感动。“通过观看这一段段历史资料,我在心灵再次受到震撼的同时,心中也充满了对烈土的敬仰和崇拜之情。”采访团成员、人民数字联播网记者张玉说。
时光追溯到1946年10月,国民党集中20万兵力向陕北解放区大举进攻。而此时经过南下北返“二次长征”的三五九旅严重减员,指战员加起来不到2000人。
为了保家卫国,三五九旅抽调各级干部组成“三五九旅赴山东招兵教导队”干部大队,进入人口稠密的山东渤海解放区招兵建军。仅1个多月时间,渤海地区就有5800人踊跃报名参军,其中宁津参军人数就达到3000多人。1947年2月25日,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正式成立,10月份,部队从庆云县出发,向西北挺进。
这支整建制由翻身鲁北农民子弟组建的铁军劲旅,其中大部分是宁津人。他们一路西征,告别了父母妻儿,告别了解放区的老家,参加了10次战役,解放了16座城市,歼敌3万人,并集体就地转业建设新疆。在边疆大漠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成为了中国边境线上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
“薛光荣,山东宁津人,原名薛炳麟,都说参军光荣,因此改名薛光荣,历任步兵六师参谋、旅部通讯课长、农二师任26团团长、政委、农二师党校书记等职。”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讲解员通过照片讲解,“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
2017年7月31日,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揭牌。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共分为“渤海建军守卫家园”“战旗西指铁血万里”“铸剑为犁屯垦戍边”“英载史册精神不朽”四部分,以时间发展为脉络,以史实资料为骨干,增设弧幕融合、半景画投影等多媒体形式,真实生动地展示了渤海军区教导旅的历史足迹和渤海子弟兵的革命精神。
“宁津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红色党课、红领巾宣讲等品牌活动为主要载体,秉承讲好红色故事的初心,助推英雄事迹口口相传和英烈精神发扬传播,为群众办实事。”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宣讲员盖亚男说。
2019年3月,宁津县由县文联牵头组织挖掘整理渤海军区教导旅光辉事迹,并组建了一支专门宣讲渤海军区教导旅精神的宣讲报告团,宣讲报告紧扣“大义大爱、无私奉献、听党指挥、永葆信念”的主题,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段段老兵讲述视频、一幕幕动人的场景,讲述了渤海子弟兵解放全中国、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光荣历史。
宁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范淑香介绍,“宁津县将以渤海军区教导旅精神宣讲为基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宁津县立足红色革命教育资源,以渤海军区教导旅精神为主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用红色文化凝聚人心。整合了富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诚信文化、大刀文化、廉政文化、杂技文化等资源,建成实践广场、文化长廓、大讲堂和十个实践场馆。依托1个县级中心、12个乡镇级所、130个村和社区站,打通了思想传播渠道,把“大义大爱、无私奉献、听党指挥、永葆信念”的教导旅精神传承下去。
(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