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张阿凤

  8月17日,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海洋大省,目前,山东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28个,产能达37.6万吨/日,居全国首位。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5市,其中青岛产能占全省60%。

  山东省海洋局副局长王仁堂介绍,山东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5市,在海岛建设的16处海水淡化工程,产能5165吨/日,主要用于生活用水,11处海水淡化工程用于工业园区用水,产能27.1万吨/日,1处海水淡化工程用于市政供水,产能10万吨/日。从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青岛,产能22.37万吨/日,占全省的60%;从类别来看,工业园区产能占全省的72%。

  他介绍,山东规模最大的2个海水淡化工程是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工程和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产能均达到10万吨/日。

  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于2014年取得卫生许可证,是全国首家获得卫生许可证的海水淡化企业,自2015年至2019年底,累计供水近7000万立方米。

  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设计、建设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该工程实现了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打破长期以来海水淡化膜技术的国际垄断,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反渗透膜材料研发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

  山东省海洋局局长张建东表示,海水是水资源的重要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山东作为海洋大省,破解水资源这一最大的刚性约束,海水淡化还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海水淡化增加淡水供给,具有“多快好省”的特点。“多:要多少有多少;快:当年可以达产;好:海水淡化水质好,综合效益好;省:据测算,投资100亿元,占地1000亩,可每年提供淡水净水5亿方,投入产出比高,极为集约节约。”

  张建东介绍,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属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条长,涉及离子膜、高压泵、压力回收装置制造、输水管网建设、浓盐水综合利用、饮用水品牌开发等多个环节;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和实践,山东涌现了多家从事膜产品研发、装备制造、淡化水及盐化工产品生产的企业,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技术、装备、人才等方面具备了一定优势,积累了丰富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将加速山东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化、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