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卖书到“卖生活方式” 济南独立书店如何“花式”转型?

  在4月23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前夕,独立书店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受疫情冲击,实体书店关闭的消息不断传来,让人对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更为关切。近日,记者走访了品聚书吧、想书坊和阡陌书店这三家诞生于济南并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城市地标的独立书店。在疫情之下,记者发现三家书店都保持着一种“淡定”的姿态,一方面,生存压力是独立书店自诞生就要一直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各家店都利用疫情停业期间做出调整,积极准备开业后重新出发。

  从卖书到“卖生活方式”

  3月15日,作为旗舰店,“品聚·花间堂”店开业,也成为最早从疫情之中复苏的品聚分店。“品聚·花间堂”位于经十路泉城公园西邻“舜庐”内,是一个闹中取静的所在。古朴内敛、粉墙黛瓦的徽式建筑,走入室内,是颇有古意的装潢布置,除了必备的书籍,墙上张贴的网红画家李知弥、著名画家孙朝晖的名作及周边文创,无所不在的绿植和鲜花,都营造了一种舒适惬意的氛围。

  “虽然现在实体书店已经从单纯卖书的‘1.0模式’转化为图书销售、咖啡餐饮、文化活动、文创产品多元化经营的‘2.0模式’,但事实证明还是难以为继的。”济南品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森认为,千篇一律的形式和布局,都说明独立书店需要从之前的模式继续进化。

  疫情期间,品聚书吧也开通了电商,获得了一定关注和营业额。“但这种线上电商的模式并不适合独立书店,因为网上的顾客在意的是性价比,是寻找一个全网最低价。”与当当等电商相比,价格战实体书店并不占优势。

  去年8月20日,因合同到期,品聚书吧从恒隆广场搬离,这被视为实体书店的又一次“撤退”。疫情的发生,在倒逼品聚转型。“实体书店的‘3.0模式’,应该是以书为媒介,去‘贩卖’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同时面向不同客群,更注重精准与差异化。”在王森看来,这样书店变现能力变强,业务功能实现闭环,也符合未来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品聚·花间堂”可以为客人提供简餐与咖啡下午茶,私人茶舍还提供了商务会配套空间,与“舜庐”旗下的餐饮、民宿业态互为支持,打造与旅游相结合的新业态。

  “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清明假期当天的英式下午茶早早就售空了。”开业一个多月,“品聚·花间堂”的下午茶系列已在网民中形成口碑,“现在这里节假日期间全部满座,工作日时间上座率也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王森透露,开业一个月以来,其营业额相当于之前三四个月的总和。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品聚也将发力其他门店定位,如山师店聚焦大学生群体,玖玺城融入社区,汉峪金谷店关注白领需求,泉城广场和百花洲的文创亭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满足不同客群需求,争取打造“千店千样”。

  另外,王森告诉记者,文创也是品聚的重要商品门类,有鼠标垫、书签、帆布包、冰箱贴等不同种类。“我们有一支十余人的文创创意团队,既有济南本土设计师,也有李知弥等知名画家。”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品聚文创产品已经有50多款,品聚济南、添彩济南等系列都非常受欢迎。从城市旅游纪念品出发,品聚创意团队同时投入精力开发更有设计感、刚需性更强、顾客可以带走的能够代表济南历史文化的文创产品。

  深耕内容,发力原创

  想书坊是少有的开在商场内的独立书店,位于CCPARK艺术主题购物中心的四楼。上周三下午,记者来到这里,只有三名顾客坐在窗前。与整个书店400平方米的面积相比,显得有些冷冷清清。疫情发生前,这里往往一座难求,坐满了爱书的年轻人。

  “疫情发生以来,已经有十几家媒体采访过我了,当听说我没有直播卖书时,都特别惊讶。我的一个全国独立书店群里,也有外地的同行问我,为什么不举行线上活动。”面对疫情,许多实体书店开展了花式“自救”,直播、众筹、带货,这些过去与书店格格不入的词汇,当下却成为很多书店的选择。面对同行的操作,想书坊的创始人之一小新显得特别“淡定”。

  “价格并不是我们的优势,这种网上卖书是卖一本赔一本。”小新介绍,他们从出版社进书的折扣远远高于电商,因此,想书坊的图书一般不打折,要吸引读者,唯有在选书上下功夫。“我们有专门的选书团队,成员有山东大学和山东女子学院的老师,有品质的保证。”

  想书坊定位是“作家书店”,创始人小新职业为电视台主持人和作家,另一名创始人叶萱也是作家,其108名股东中,媒体从业者和作家占了不小的比例,“我们的优势在于内容,深耕内容是我们目前关注的。”

  由于这种股东众筹的优势,想书坊在出版社和作家群体中有着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作家签名书成为书店的特色,这里既有青春文学作家顾西爵、许七年,也有余华、周国平等的签名书。“想书坊还经常举办一些作家签售会、作家见面会,去年就有100场左右,余华、饶雪漫、纪连海都来过,也吸引了不少的人流。”

  近年来,想书坊还尝试进入图书策划领域,参与出版了《纪连海说西游》《确认过眼神,遇见对的人》《三生有幸遇见你》等图书,在书迷群体中也有了一定知名度。今年,想书坊也将继续在原创上发力,以工作室的形式签约新人作者,并借助自己的优势进行推介宣传,与书店的生存形成良性循环。

  过去一年中,想书坊最成功的案例是孵化了泥乐脱口秀这一项目,以孟川团队为首带来的脱口秀表演,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每周一两次表演,150张票最快的一次在一分钟内就被抢光了,人数最多时一次则达到了1400人。

  因疫情停止室内演出后,想书坊把业务拓展到了网上,“老实人小黑”和“瓦特小黄帽”是两个脱口秀内容的抖音号,目前已积累了不少粉丝,也引起了一些明星的关注。今年想书坊还签约了两名脱口秀艺人,并计划举行千人剧场巡演。

  目前,想书坊已经走出济南,在青岛、潍坊、德州开设了分店。今年5月,烟台店也将开业。“在济南我们计划开设一家‘山里的书店’,现在已经选好地址并签订合同了,疫情形势好转就开始装修。”

  “书店+博物馆”的尝试

  2019年10月7日晚上11点,阡陌书店离开深耕5年的经三路店,最终将全部家当搬到济南火车站南侧的胶济铁路博物馆,起名“阡陌书店Tsinan1904”重新开业。门前三人合抱的法国梧桐,还有后院几棵80余年历史的法国梧桐树,与书店的“梧桐叶”logo暗合;书店主人郑国栋对济南老商埠与民国文化的偏爱,又与因济南开埠而诞生的胶济铁路以及胶济铁路博物馆这个百年历史的建筑不谋而合,这些,都被郑国栋视为一种缘分。

  当阡陌书店还在经三路时,胶济铁路博物馆主动伸出了橄榄枝。“因为对方想要对胶济铁路博物馆这些最具济南城市记忆的老建筑进行文化开发,阡陌的属性和这里也比较吻合。”

  百余平方米的空间内,郑国栋用软装、灯光和音乐营造了一种民国氛围。“年前这里的情形还是很不错的,我们的一些老顾客也跟着过来了。”3月2日开业后,每天来店里的不到十人,店员也只有一人上班,疫情对以图书和文创销售为主要收入的阡陌书店影响还是不小的。

  “只能希望在以后的时间里把这部分损失补上吧。”郑国栋说,不开书店不知道济南这座城市有这么多喜欢阅读的人,“门口的保安有时候进来看书,一坐就是好长时间,你会知道他是真的看进去了。”阡陌书店的书籍是郑国栋一本本亲手挑选出来的,也有着强烈的郑国栋的风格,中国传统文化、民国文化、欧洲文学,摄影、旅游类图书,以及郑国栋喜爱的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们的读者定位是小而精的,希望读者在书店里能有那种‘终于遇到你了’的惊喜。”这部分读者虽然相对小众,但却比较忠实,他们对济南这座城市、对书籍都有着深切的感情。闭店期间,就有很多老顾客咨询复工时间。开业第一天,就有一位顾客一口气买了四袋子图书。

  守在火车站旁边,平时川流不息的人群就是阡陌书店发展的机会。“经常有赶火车的人来店里,看到我们的文创产品后,说一样来一件吧。”入口显眼处,是阡陌开发的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我们的文创产品围绕济南的‘乡愁文化’、‘名士文化’展开,乡愁文化包括‘千年明府城’和‘百年老商埠’。”《知否》是一套以李清照二十四节气诗词画谱为主题的邮票笺谱,这只是“李清照IP”里的一种;Q版的济南名士,有李清照的暗香盈袖、辛弃疾的挑灯看剑、李白的鹊华烟雨、杜甫的海佑古亭、曾巩的百花归来、欧阳修的潇洒似江南,古诗词变得鲜活有趣。而“百年老商埠”系列,除了老济南系列图书,还有《府城梦华》手绘地图、老济南建设钢笔画等。疫情期间,设计团队又开发了辛弃疾和中国书院的20多款产品。

  再过几天,阡陌书店的山东博物馆分店将开门迎客。“阡陌书店Tsinan1904和山东博物馆分店都是我们在轻资产转化方面做出的尝试。”用“文化”“图书”的轻资产,为客户搭建一个人文、美学空间,以吸引流量,建立良好社会口碑。“书店和博物馆的属性高度吻合,相信可以发挥1+ 1>2的效果。”

  “书店是城市的文化景观,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家书店的存在给城市带来很多希望。如果书店‘死’了,很多人也会变得孤独。”在前一段时间的直播中,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这样说。近年来,济南的全民阅读设施不断提升,图书馆和泉城书店让阅读走入市民中间。但与图书馆相比,独立书店仍有着其存在的意义:首先,它能给读者提供更为个人化的、私密的阅读体验;另外,除了售卖图书外,独立书店更多是一个阅读空间和文化分享空间。

  当下,仍有人热爱阅读,这是独立书店继续走下去的动力。面对困境,独立书店也在不断求变、不断成长。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理想与实力并存的独立书店出现,增加济南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色。

  来源: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