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我在社区“看大门”
□ 本报记者 姜国乐 孟一
“社区人杂事乱,随时要瞪大眼睛!备用口罩都在你上衣口袋里,湿透了记得及时换。”2月10日一大早,听过了家人的叮嘱,带上一小瓶刚灌满的消毒剂,记者赶到了位于济宁高新区柳行街道的广安家园社区,开启了特殊时期的“把门人”体验。
广安家园位于济宁主城区东部边缘,38栋楼里住着东黄庄、曹庄、田庄三个村的回迁村民和4栋楼的商品房住户,又因为社区周边密布了多家大型企业,租房户占到了社区总人口的1/3。社区党总支书记马峰说:“我们这个社区的潜在隐患点太多了,哪怕出现一个很小的纰漏,都有可能被病毒撕出一个大口子。”如今,广安家园的四座大门缩减为一门进出,8张小桌、1面党旗,站在党旗下的“尖兵们”紧盯着进进出出的人。
做好记录还得留个心眼
记者戴上红袖章的一刻,眼前的社区大门开始变得不同:院门之内的2010户、6350口社区居民,和自己有了关系。看着满桌的住户登记表、企业开工证明模板、工作证明模板、告居民书,记者意识到,这道门把起来远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
因为附近的大型企业陆续复工复产,记者刚上岗,门口的4张桌子很快被围成4个大疙瘩,汽车也排成了长龙。工作人员见状马上开始疏导人群,避免居民过于集中,可还是有人为了赶时间不停往前凑,车队中也响起了喇叭声。“请出示您的身份证和单位开具的工作证明,几号楼、名字电话都要填清楚!”记者正埋头忙着,身边的工作人员敏锐地发现一名居民提供的工作证明存在问题:出具该证明的企业并不在济宁高新区90多家首批复工企业之列。这位居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扭头回去了。
“这是想趁人多往外跑的,社区太大了,你搞不清楚个别人有什么样的想法。”柳行街道包保社区的党工委委员李鹏告诉记者,面对少部分认不清疫情防控形势的人,必须在登记时长个心眼儿,不能什么话都信什么证明都放行。”
该严的时候咬死不放松,该松的时候也得顺理顺人情。下午2点多,一名身着工装的年轻人急匆匆地赶到社区门口,手里拿着一摞厚厚的材料。原来,济宁重点企业山东泰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的外聘副总要从江苏常州返回,正好租住在广安家园,怕下不了高速也怕进不了社区。记者把这一状况反映给马峰后,社区当即派人开出材料,年轻人拿着到高速口就可以接人。而社区为了给企业复工复产尽一份力,也打破“外省回济人员不得入内”的禁令。
照顾好隔离人员就是给居民加劲
除了要守好社区大门,还要守住隔离人员的小门。
广安家园刚“熬”过了7名湖北接触人员的隔离期,外省、外市返乡人员又被列入“14日自我隔离”的清单。2月9日,济宁海达行知学校的9名潍坊教师回到社区,社区人员不仅要每天两次登门测量体温、做好登记,还要及时给他们送米送面,保证日常所需。
2月11日上午9点,忙过了上班高峰,记者跟着工作人员入户随访。在走访到一户返回当天有低烧状况的老师家时,打开门的瞬间,门里门外都下意识地各自退后了两步,直到看清体温计上显示的正常体温值,记者悬起来的心才稍微放了放。“说不怕那是假的,尤其之前走访从湖北回来的居民时,我们真的是通过微信发红包才硬拔出来个人选。”马峰掏出手机给记者看聊天记录,因为“逮”不着第二个愿意和他一起上门的工作人员,他在群里发了个十块钱的红包,手气最好的被抓了“壮丁”。回想起疫情当初这一幕,马峰笑着说,“入户这活量不大,但得胆大。”
结束了全部的入户随访,记者回到大门口值守,看到一名30岁左右的女士急匆匆往门口赶,口罩遮不住的额头和腮帮通红,认识她的工作人员悄悄说,“她年初二刚从泰国回来,隔离期最后几天开始发烧,连续发了三四天了。”
连续的发烧让她终于憋不住,想要去医院,但慌乱之中不知道是该打急救电话还是该找人送一下。记者和马峰简单商量了一下,找人送有风险,她会开车,索性就把记者停在社区门口的车借给了她。下午2点多钟,这位女士检查完回来,还钥匙时不停鞠躬道谢,眼里含着泪说:“医生说了,没事!就是普通感冒。”不知为何,周围几张桌子旁一起响起了掌声。
心怀感恩才能共克时艰
2月12日晚8点,小区完全封闭后,值班人员退守到没有暖气的传达室继续值守,0度左右的气温下围着仅有的一个暖风机取暖。
“不能因为晚上进出的人少就放松警惕,很多外省、外市返乡人员都是晚上回到社区,我们要第一时间做好备案,便于进行隔离寻访。”马峰从摞成小山的方便面箱子中取出一包泡上,咂吧了两口面汤说,“不是饿得狠真的不想吃!天天吃,腻歪得慌。”
广安家园所有的疫情防控工作都由社区、物业、村居和街道派驻人员组成的20多人队伍完成。人手不够换班,就整天整天地靠在一线,熬红了眼睛、冻裂了手掌,随便掰开谁的手心都是满满的“刀口”,随便摘掉谁的口罩都是深深的压痕和吃多了泡面起的肿泡。
张燕是物业公司值守一线的工作人员,作为一名女同志,除了小区完全封闭后的夜间时段,已经连续守着自己那张小桌两个多星期了。每天上班她都会先把一次性的手套戴起来,写字多了就开始出汗,出汗多了摘掉手套风一吹就开始裂口,再加上时不时要往手上、笔上喷酒精,刺激得手掌一下下钻心地疼。
可比起彻骨寒风,最让人难过的还是不时冒出的冷言冷语。“天天填,天天填,就搞形式主义!”“外边都没病了还拦着不让出门,我就是出去转转,你们咋就这么死脑筋”……虽然记者在3天体验期内没有听到太难听的话,但突然一句迎面砸来的抱怨还是会让人心里堵得慌。张燕说,“这已经好很多了,刚封小区的时候,刚限制出门次数的时候,都有居民因为不适应、不理解撂狠话、拍桌子,为了不起大争执,我们都选择忍着,忍过去就好了。”
说什么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好在随着疫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心疼这些替他们挡住病毒的一线值守者。有大妈在社区超市买东西回家,非要绕一个大圈往他们怀里塞苹果、橘子;有社区饭馆老板“偷偷”起灶,专门给他们做加料版的盒饭,还戴上袖章替岗;往值班小桌上放口罩、消毒水、方便面的居民更是多得数不过来……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