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农历小年。按照蒙阴当地农村传统,当天晚上要吃饺子、祭灶神。从小年算起,农家正式进入过年的节奏。

  与邻居家的忙年不同,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台头村老支书张士国家,煮好的第一碗饺子先送到了烈士墓前。

  山里的日头短,中午饭刚过,张士国就催妻子包饺子。韭菜馅水饺下锅的功夫,张士国在堂屋准备起果盘。苹果用刀切开几道口子,桔子精挑细选摆好。等妻子捞起水饺,他把三个盘子装好,出门上山往烈士墓的方向走去。

  背阴的路边,大树下,几天前落下的积雪还没完全消融。张士国抄小道走得飞快,几乎将跟随拍摄的记者落下整面山坡。翻过一段山脊,就能远远看到烈士墓地。那是整个台头村最为平整、肥沃的土地,四周光秃秃果树的映衬下,墓地那片错落有致的松柏就像烈士生前冲向敌阵的队形,也像决胜后等待检阅的队列。

  近些年,当地政府拨付资金对墓地进行了整修,建起了墓地院墙,又从柏油主路引来一条水泥路,方便前来祭拜的人们通行,还将这里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院门,主纪念碑前把饺子、果盘一一摆好。“又到过年了,来看看你们,热饺子。”张士国退后几步深鞠一躬,呼唤烈士们尝尝过年的饺子。

  1976年,作为村民兵排长的张士国,成为当地一处烈士墓义务巡护小组成员。44年来,他把安葬在这里的73名烈士当作自己故去的亲人对待。今年农历小年这一天,他把家中过小年的第一碗饺子端到烈士墓前,让烈士们“尝尝”过年的味道。

  张士国出生于1960年,因为心肠热、体格壮,16岁时就当上村里的民兵排长。彼时,台头村共有3个民兵排,组成了民兵连。

  “连长说烈士墓一直没人管,荒得不成样子了,咱民兵连应该管起来。”群山环绕的台头村位于临沂、泰安、潍坊等3地交界处,是人民军队及所属武装力量长期活动的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发生过大小战斗十几次,不少烈士牺牲在这里。1947年,当地群众把附近散葬的烈士墓迁移到村西南侧,靠近吕祖庙山涧的一块平地里。共集中安葬了73名烈士,其中36位是无名烈士,有名有姓的烈士中大部分是临沂以及潍坊、烟台等籍贯,少部分是河北等外地籍贯。年头一久,烈士墓碑和坟茔陆续破损。民兵连长的建议得到了张士国等3名民兵排长的响应,由他们几人义务照看、修缮烈士墓。

  信息不通畅的年代,张士国认为他的堂伯父应该也长眠在湖南某地的烈士陵园内。他认为,不管是于公还是于私,自己都应该照看好这些烈士墓。

  1980年,张士国当兵入伍到广西边防部队服役。当兵4年退伍后,他又先后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村支部书记。这期间,依照长辈的意愿,家人们曾到湖南寻找过堂伯父的墓地,但无果而终。根据残缺不全的档案信息,张士国只知道他的堂伯父牺牲时是在当时的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九师二十五团服役,并推算出其牺牲时年龄不超过23岁。“堂伯父可能跟这里的无名烈士一样,有一块墓碑立在他的坟前,但上面没有姓名,离家当兵时都是家里的顶梁柱,牺牲后连个名字也没留下,甚至家里人都不知道他们已经牺牲,更不知道他们安葬在哪里,想找都不知道去哪里找他们。”长眠吕祖庙烈士墓地的烈士中,有文字记载的牺牲时年龄最大的35岁,最小的才15岁。张士国说,看到这些烈士们,他好像看到了堂伯父长眠的模样,不管墓碑上有没有名字,他们都应该被记住。他相信,在堂伯父长眠的地方,也会有人像他一样把烈士墓照看的很好,逢年过节也常去看看他们。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