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白新鑫

  监督员确实有

  滑行时不能接电话

  国航监督员大闹客舱事件,让航空公司监督员这个岗位走进大众视野。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多数航空公司都设有监督员或检查员的岗位,民航业内专家告诉记者,检查员都是航空公司内部员工,主要以旅客的身份在实际的航班中检查各个环节的安全、服务质量,他们大多是“暗访”的工作性质,并不具备监管权。而监督员和检查员的工作性质是相同的。

  回到国航监督员事件,专家表示尽管并非真正的监督员且不具备监管权,但牛某某在飞机滑行阶段制止旅客使用手机的初衷还是好的。早在去年手机已经在飞机上“解禁”,但在飞机滑行阶段接听电话还是不被允许的。抛开真假监督员的身份,飞机上任何一名旅客去制止滑行阶段拨打手机的行为都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要注意劝阻的方式方法,不能过激。

  据了解,除了设立监督员自查外,不少航空公司还会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主要是一些经常乘坐飞机的旅客,通过他们向航空公司反馈航班中出现的安全、服务问题。“不管是内部检查员还是社会检查员,航空公司主要的目的其实是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但不能因为监督员这个身份就为所欲为,扰乱正常的飞行秩序。”专家表示。

  会否影响航班运行

  是能否乘坐飞机关键

  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能否乘坐飞机?其实,精神疾病患者并非没有权利乘坐飞机,只是在其行为或健康状况可能危及自身或影响其他旅客安全的情况下,承运人(航空公司)才会不予承运。

  中国民航局发布的《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第三十四条有明确规定,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或健康情况可能危及自身或影响其他旅客安全的旅客,承运人不予承运。一般在飞行途中,如果机组人员发现乘客精神有异常症状,可以采取隔离、管束措施,在飞行之前则可以让其下机。

  记者咨询了多家航空公司,对方均表示,精神疾病患者能否乘坐飞机,最关键的核心点就是他们是否会对航班运行及旅客人身造成安全影响。

  “如果旅客患有精神疾病,但他们本身不会影响到航班及其他旅客安全的话,我们是无权拒绝他们乘机的,一旦旅客在乘机时的任何一个环节有影响航班或他人安全的行为,我们是可以拒绝旅客继续乘机的。”某航空公司员工小张告诉记者。

  延伸阅读

  咋识别精神疾病患者

  是航空公司一大难题

  这次的国航监督员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因精神疾病患者在飞机上“闹事”而引发关注的事件。

  据中新社报道,就在2个月前的5月20日晚,在福州航空FU6509福州-昆明航班上,一名“疑似精神病患”旅客突然大声呼叫还冲击舱门、敲打舷窗、殴打乘务人员。落地后,机组人员第一时间将人员及证物移交给了机场公安。

  而在2018年4月15日,由长沙飞往北京的国航CA1350次航班上,一名男乘客用钢笔劫持了女乘务员,迫使飞机备降郑州新郑机场,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对于航空公司而言,如何界定精神疾病患者,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在实际航班运行中,识别患有精神疾病的乘客对航空公司来说是一项很难的操作。有的精神疾病从外表很难发现,或者在某个特定情境下才会发病,航空公司员工也不可能在没有征兆的前提下,向旅客提出任何检查的要求。

  “旅客坐飞机时自己不说,航空公司很难获知旅客是否有精神疾病。”民航专家说。

  此外,记者了解到,如果是主动告知航空公司、机场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或有监管人陪同并出具相关证明的旅客,一旦在乘机各个环节中出现影响安全的行为,航空公司同样可以拒绝继续承运或暂时隔离。

  从事医务工作多年的王先生告诉记者,精神疾病患者并非都具有危害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的风险,他们本身也是弱者。乘坐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出行是其基本权利,但承运人可以根据其具体出行时的精神健康状态评估风险,来作出是否接受其乘坐的决定。

  (齐鲁晚报)